《风月堂诗话》:「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尝见前辈论诗云:用事属对如此者罕见。
《后村诗话》:温飞卿《苏武庙》云:「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甲帐」是武帝事,「丁年」用李陵书「丁年奉使,皓首而归」之语,颇有思致。
《瀛奎律髓》:「甲帐」、「丁年」甚工,亦近义山体。
《初白庵诗评》:三四用子卿事,点缀景物,与他手不同。
《唐诗绎》:首点苏武,提「魂消汉使前」五字,最为篇主。
《唐七律选》:「丁年」亦是俊语,然使高手作此,则「回日」、「去时」不如是板煞矣(「回日楼台」二句下)。
《唐诗别裁》:五六与「此日六军同驻马」一联,俱属逆挽法,律诗得此,化板滞为跳脱矣。
《历代诗发》:子卿一生大节,八句中包括无遗。
《瀛奎律髓汇评》:冯班:自是飞卿。何义门:五六不但工致,正逼出落句,落句自伤。纪昀:五六生动,余亦无甚佳处。结少意致。
《兰丛诗话》:温之《苏武庙》结句:「空向秋波哭逝川」,「波」字误。既「川」复「波」,涉于侵复。且「波」专言「秋」,亦觉不稳,上有何来路乎?老杜云「赋诗新句稳」,名手有不稳耶?当是「风」字,用汉武帝《秋风辞》乃非泛设凑句,乃与通篇之用事实者称。
《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全以议论行之,何尝有意属对?近人学之,便如优孟衣冠矣。
《小清华园诗谈》:如此诸作,其凄侧既足以动人,其抑扬复足以惩劝,犹有诗人之遗意也。
《筱园诗话》:玉溪生「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飞卿「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此二联皆用逆挽句法,倍觉生动,故为名句。所谓逆挽者,倒扑本题,先入正位,叙现在事,写当下景,而后转溯从前,追述已往,以反衬相形,因不用平笔顺拖,而用逆笔倒挽,故名。且施于五六一联,此系律诗筋节关键处……二诗能于此一联提笔振起,逆而不顺,遂倍精采有力,通篇为之添色,是以传诵人口;亦非以「马」「牛」、「丁」「甲」见长,故求工对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