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美好的愿望。首联写边塞军旅生活和安宁,征人安闲无事;颔联虚写昭君墓秋来依然春风吹拂,梁州边城一派日丽平和,再次伸述民族团结,边防安定;颈联极言广漠边塞无蕃兵阻扰,游客到这里观光,反复渲染和平景象。尾联抒写作者民族团结的心愿。全诗描写了宁静的边塞,一片没有战事安宁的景象,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抑扬顿挫,写景抒情,别具一格。
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远望。
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边城梁州普照着和煦阳光。
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赏。
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
调角:犹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断:尽或占尽的意思。
戍楼:防守的城楼。
春风:指和煦凉爽的秋风。青冢:指西汉王昭君的坟墓。
白日:灿烂的阳光。梁州:当时指凉州。唐梁州为今陕西南郑一带,非边地,而乐曲《凉州》也有作《梁州》的。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境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
大漠:一作“大汉”。
穷边:绝远的边地。
蕃:指吐蕃。情:心情。似:一作“如”。此水:不确指,可能指黄河。
黄生:前后两截格。凡五言律,首尾相称、位置停匀者,正调也。前半警策,后半更不用力,如此诗及岑参《寄严许二山人》诗者,变调也。后半亦非不用力,但声势气局为前段所摄,只以平平衬带过去耳。(《唐诗矩》)
俞陛云:此诗高视阔步而出,一气直书,而仍有顿挫。亦高格之一也。前半首言正秋寒绝塞、角声横断之时,登戍楼而凭眺:近望则阴山之麓、明妃香冢、青草依然;远望则白日西沈、云天低尽处,约略是甘凉大野。五六乃转笔写登楼之客,因大漠销兵,行人无阻,乃能作出塞壮游。末句愿蕃人向化,如水向南流,与“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同一诗人忠爱之思。(《诗境浅说》)
张乔,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今安徽贵池人,懿宗咸通中年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称“咸通十哲”。黄巢起义时,隐居九华山以终。其诗多写山水自然,不乏清新之作诗清雅巧思,风格也似贾岛。《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卷。事见《唐诗纪事》卷十七,《唐才子传》卷十。
孤城临远水,千里见寒山。
白雪无人唱,沧洲尽日闲。
鸟归残烧外,帆出断云间。
此地秋风起,应随计吏还。
渡海登仙籍,还家备汉仪。
孤舟无岸泊,万里有星随。
积水浮魂梦,流年半别离。
东风未回日,音信杳难期。
谁将倚天剑,削出倚天峰。
众水背流急,他山相向重。
树黏青霭合,崖夹白云浓。
一夜盆倾雨,前湫起毒龙。
昔人登览处,遗阁大江隅。
叠浪有时有,闲云无日无。
早凉先燕去,返照后帆孤。
未得营归计,菱歌满旧湖。
贤哉君子风,讽与古人同。
采药楚云里,移家湘水东。
星霜秋野阔,雨雹夜山空。
早晚相招隐,深耕老此中。
天下猿多处,西南是蜀关。
马登青壁瘦,人宿翠微闲。
带雨逢残日,因江见断山。
行歌风月好,莫老锦城间。
上彻炼丹峰,求玄意未穷。
古坛青草合,往事白云空。
仙境日月外,帝乡烟雾中。
人间足烦暑,欲去恋松风。
将军夸胆气,功在杀人多。
对酒擎钟饮,临风拔剑歌。
翻师平碎叶,掠地取交河。
应笑孔门客,年年羡四科。
铭旌归故里,猿鸟亦悽然。
已葬桐江月,空回建水船。
客传为郡日,僧说读书年。
恐有吟魂在,深山古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