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禅室随笔》:
古人诗语之妙,有不可与册子参者,惟当境方知之。长沙两岸皆山,余以牙樯游行其中,望之,地皆作金色,因忆“水碧沙明”之语。
《批点唐诗正声》:
极佳,后人更无此作者,用意精深,乃知良工心独苦。
《唐诗解》:
瑟中有《归雁操》,仲文所赋《湘灵鼓瑟》为当时所称,盖托意归雁,而自矜其作,谓可泣鬼神、感飞鸟也。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敬曰:馀音婉转、词气悠扬,竟似瑟中弹出。
《唐诗摘钞》:
三句接法浑时健。
《三体唐诗评》:
托意于迁客也。禽鸟犹畏卑湿而却归,况于人乎?
《唐诗笺注》:
意似有寄托,作问答法妙。
《诗法易简录》:
此上呼下应体,用“何事”二字呼起,而以三四申明之。琴瑟中有《归雁操》,第三句即从此落想,生出“不胜清怨”四字,与“何事”紧相呼应,寄慨自在言外。
《唐诗选胜直解》:
情与境会,触绪牵怀,为比为兴,无不妙合。
《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
“清辞丽句必为邻”为此诗写照。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为雁想出归思,奇绝妙绝。此作清新俊逸,珠圆玉润。
《诗境浅说续编》:
作闻雁诗者,每言旅思乡愁。此诗独擅空灵之笔,殊耐循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