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形式:

诗词简介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德甫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翻译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注释

玉簟(diàn)秋:意谓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兰舟:《述异记》卷下谓:木质坚硬而有香味的木兰树是制作舟船的好材料,诗家遂以木兰舟或兰舟为舟之美称。一说「兰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锦书:对书信的一种美称。《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窦滔。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评注

元·伊世珍《琅嬛记·卷中》引《外传》: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岌远遊。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明·杨升庵批点杨金本《草堂诗馀·卷三》:离情欲泪。读此始知高则诚、关汉卿诸人,又是效颦。

明·茅映《词的·卷三》:香弱脆溜,自是正宗。

明·李沧溟《草堂诗馀隽·卷五》眉批:「多情不随雁字去,空教一种上眉头。」评语:「惟锦书、雁字,不得将情传去,所以一种相思,眉头心头,在在难消。」

明·王凤洲《弇州山人词评》:李易安「此情无计可消除,方下眉头,又上心头。」可谓憔悴支离矣。

明·沈震峰《草堂诗馀正集·卷二》:时本落「西」字,作七字句,非调。是元人乐府妙句。关、郑、白、马诸君,固效颦耳。

明·李廷机《草堂诗馀评林·卷二》:此词颇尽离别之情,语意超逸,令人醒目。

明·张米庵《清河书画舫·申集》引《才妇录》:易安词稿一纸,乃清秘阁故物也。笔势清真可爱。此词《漱玉集》中亦载,所谓离别曲者耶?卷尾略无题识,仅有点定两字耳。录具于左:「(词略,唯「月满西楼」,作「月满楼」)」。右调(一剪梅)。

明·徐士俊《古今词统·卷十》:「楼」字上不必增「西」字。刘诚意「雁短人遥可奈何」亦七字句,仿此。

清·王阮亭《花草蒙拾》:俞仲茅小词云:「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视易安「纔下眉头,却上心头」,可谓此儿善盗。然易安亦从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语脱胎,李特工耳。

清·沈偶僧《古今词话·词辨·卷上》:周永年曰:《一剪梅》唯易安作为善。刘后村换头亦用平字,于调未叶。若「云中谁寄锦书来」,与「此情无计可消除」,「来」字、「除」字,不必用韵,似俱出韵。但「雁字回时月满楼」,「楼」字上失一「西」字。刘青田「雁短人遥可奈何」,「楼」上似不必增「西」字。今南曲只以前段作引子,词家复就单调,别名「剪半」。将法曲之被管弦者,渐不可究诘矣。

清·万红友《词律·卷九》:「月满楼」,或作「月满西楼」。不知此调与他词异。如「裳」、「思」、「来」、「除」等字,皆不用韵,原与四段排比者不同。「雁字」句七字,自是古调。何必强其入俗,而添一「西」字以凑八字乎?人若欲填排偶之句,自有别体在也。

清·张藕村《词林纪事·卷十九》:此《一剪梅》,变体也。前段第五句原本无「西」字,后人所增。旧谱谓脱去一字者,非。又按:《汲古阁宋词》,此阕载入《惜香乐府》,恐误。

清·梁晋竹《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三》:易安《一剪梅》词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识人间烟火气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

清·陈亦峰《云韶集·卷十》:起七字秀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梁绍壬谓:只起七字已是他人不能到。结更凄绝。

清·陈亦峰《白雨斋词话·卷二》: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清·况夔笙《〈漱玉词〉笺》:玉梅词隐云,易安精研宫律,所以何至出韵。周美成倚声传家,为南北宋关键,其《一剪梅》第四句均不用韵,讵皆出韵耶?窃谓《一剪梅》调当以第四句不用韵一体为最早,晚近作者,好为靡靡之音,徒事和畅,乃添入此叶耳。

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卷一》:又按,易安适赵德甫时,两家俱在东京,德甫正为太学生,无负岌远遊事。此则(指本辑评「一」)所云,显非事实。而易安父(李文叔)称为李翁,一似不知其名者,尤见芜陋。《琅嬛记》乃伪书,不足据。

收录诗词(97)

李清照(宋)

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相关古诗词

一剪梅

宋代-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形式:

醉花阴

宋代-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形式:

声声慢

宋代-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形式:

行香子 · 七夕

宋代-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形式:

点绛唇 · 蹴罢秋千

宋代-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形式:

凤凰台上忆吹箫

宋代-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形式:

摊破浣溪沙

宋代-李清照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形式:

浪淘沙

宋代-李清照

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画楼重上与谁同?记得玉钗斜拨火,宝篆成空。

回首紫金峰,雨润烟浓。一江春浪醉醒中。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

形式:

如梦令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形式:

鹧鸪天 · 桂花

宋代-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