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胡元任《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又《九日》词云「帘捲西风,人似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
元·伊世珍《琅嬛记·卷中》引《外传》: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曰:「莫道不销魂,帘捲西风,人似黄花瘦。」正易安作也。
明·杨升菴批点本《草堂诗馀·卷一》:(批点末两句)凄语,怨而不怒。
明·茅远士《词的·卷二》:但知传诵结语,不知妙处全在「莫道不销魂」。
清·万紅友《词律·卷七》:《醉花阴》,沈氏极赏之,密圈到底,且加双层圈。呜呼!此岂有目者耶!按:《词谱》以毛泽民一首注云:换头第四字疑韵,如杨无咎词之「扑人飞絮浑无数」。李清照词之「东篱把酒黄昏后」,「絮」字「酒」字俱韵,此即《乐府指迷》所谓「藏短韵于句内」者。然宋词如此者亦少遵此。「酒」字应注叶。
清·周稚圭《晚香室词录·卷七》:愚按,《醉花阴》「帘捲西风」,为易安传作,其实寻常语耳。
清·许穆堂《自怡轩词谱·卷二》:幽细凄清,声情双绝。
清·许蒿庐《词综偶评》:结句亦从「人与绿杨俱瘦」脱出,但语意较工妙耳。
清·谭玉生《古今词辩》:绿肥红瘦语嫣然,人比黄花更可怜。若并诗中论位置,易安居士李青莲。
清·王湘绮《湘绮楼词选·前编》:此语若非出女子自写照,则无意致。「比」字各本皆作「似」,类书引,反不误。
清·陈亦峰《云韶集·卷十》: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
近現代·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按赵明诚喜金石刻,平生专力于此,不以词章名。《琅嬛记》所引《外传》,不知何书,殆出自捏造。所云「明诚欲胜之。」必非事实。
近現代·夏瞿禅《唐宋词欣赏》:在诗词中,作为警句,一般是不轻易拿出来的。这句「人比黄花瘦」之所以能给人深刻的印象,除了它本身运用比喻,描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之外,句子安排得妥当,也是其原因之一。她在这个结句的前面,先用一句「莫道不消魂」带动宕语气的句子作引,再加一句写动态的「帘捲西风」,这以后,才拿出「人比黄花瘦」警句来。人物到最后才出现。这警句不是孤立的,三句联成一气,前面两句环绕后面一句,起到绿叶红花的作用。经过作者的精心安排,好像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形象性很强。这首词末了一个「瘦」字,归结全首词的情意,上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为了表达这点精神,因而它确实称得上是「词眼」。以炼字来说,李清照另有《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为人所传诵。这里她说的「人比黄花瘦」一句,也是前人未曾说过的,有它突出的创造性。
近現代·吴熊和《唐宋诗词探胜》:李清照论词鄙薄柳永「词语尘下」,这(指「莫道」句以下)三句就是柳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意,表示思念之深。但表达时屏绝浮花浪蕊,选择了不求秾丽、自甘素淡的菊花,既是重九即景,又象征着一种高雅的情操。以它自比,温柔蕴藉,又绝无浮薄之嫌,更能反衬出作者不同凡俗的高标逸韵。
近現代·刘乃昌:全词是用洗练、本色的语言,写出经过艺术加工的真实日常生活图景,以显示自己的内心感情。
近現代·唐季特《唐宋词简释》:此首情深词苦,古今共赏。起言永昼无聊之情景,次言重阳佳节之感人。换头,言向晚把酒。着末,因花瘦而触及己瘦,伤感之至。尤妙在「莫道」二字唤起,与方回之「试问闲愁知几许」句,正同妙也。
近現代·余恕诚《百家唐宋词新话》:结尾「莫道不销魂,帘捲西风,人比黄花瘦。」「帘捲西风」,乍看可有可无,少此一笔似亦无损于诗意。实则不然。四字有「帘捲」、「西风」两个意象、「西风」以凄冷、萧瑟的一面加强了词的情调气氛,「帘捲」构成室内和室外的联系。没有「帘捲」,「人比黄花瘦」就变成单纯比喻。有此一笔,则交待出当帘捲西风之际,词人看到帘外黄花,因物生感迸发出了「人比黄花瘦」这样的心声。显得真切自然,而非作词时强拉来的比喻。又,词中前后两句写人,中间插以「帘捲西风」一句写景物,亦显得跌宕回肠,符合词人千回百转的感情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