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此诗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回乐峰:一作「回乐烽」。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山峰。回乐烽指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
城下:一作「城上」,一作「城外」。
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征人:戍边的将士。
尽:全。
李益,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手中青铜镜,照我少年时。
衰飒一如此,清光难复持。
欲令孤月掩,从遣半心疑。
纵使逢人见,犹胜自见悲。
漠漠复霏霏,为君垣上衣。
昭阳辇下草,应笑此生非。
掩蔼青春去,苍茫白露稀。
犹胜萍逐水,流浪不相依。
汉章虽约法,秦律已除名。
谤远人多惑,官微不自明。
霜风先独树,瘴雨失荒城。
畴昔长沙事,三年召贾生。
人言下江疾,君道下江迟。
五月江路恶,南风惊浪时。
应知近家喜,还有异乡悲。
无奈孤舟夕,山歌闻竹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