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见外弟又言别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形式:

诗词简介

此诗描写了诗人同表弟在乱离中不期而遇而又匆匆话别的伤感场面,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和人生聚散离合无定的感慨,从侧面反映了动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全诗用凝炼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生动的细节、典型的场景,层次分明地再现了社会动乱中人生聚散的独特一幕,具有强烈的生活真实感。

翻译

战乱之中离别,屈指算来十年。如今一朝相逢,表弟已经成人。

问姓顿感惊喜亲切,道名忆及儿时面容。

别后有多少世事变迁要说?直说到黄昏传来阵阵晚钟。

明天又要踏上西去巴陵的征途,你我之间又要相隔多少重秋山?

注释

外弟:表弟。言别:话别。

十年离乱:在社会大动乱中离别了十年。离乱,一作“乱离”。

一:副词。可作“竟然”或“忽而”解。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句:“问姓”与“称名”互文见义。

别来:指分别十年以来。来,后也。

沧海事:比喻世事的巨大变化,有如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那样。

语罢:谈话停止。

暮天钟:黄昏寺院的鸣钟。

巴陵:即岳州(治今湖南省岳阳市),即诗中外弟将去的地方。

评注

《对床夜语》:“马上相逢久,人中欲认难”,“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皆诗人会故人诗也。久别倏逢之意,宛然在目,想而味之,情融神会,殆如直述。前辈谓唐人行旅聚散之作,最能感动人意,信非虚语。

《诗镜总论》:盛唐人工于缀景,惟杜子美长于言情。人情向外,见物易时自见难也。司空曙“乍见翻疑梦,想悲各问年”,李益“问姓惊初见,称名识旧容”,抚衷述怀,罄快极矣。因之思《三百篇》,情绪如丝,绎之不尽,汉人曾道只字不得。

《载酒园诗话又编》:司空文明每作得一联好语,辄力人压占。如“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可谓情至之语;李益曰:“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则情尤深,语尤怆,读之几于泪不能收。

《唐诗别裁》:一气旋折,中唐诗中仅见者。

《网师园唐诗笺》:形容刻至(“问姓”二句下)。

收录诗词(166)

李益(唐)

李益简介

李益,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相关古诗词

喜见外弟又言别

唐朝-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形式: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朝-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形式:

立秋前一日览镜

唐朝-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形式:

江南曲

唐朝-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形式:

写情

唐朝-李益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形式:

春夜闻笛

唐朝-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形式:

罢镜

唐朝-李益

手中青铜镜,照我少年时。

衰飒一如此,清光难复持。

欲令孤月掩,从遣半心疑。

纵使逢人见,犹胜自见悲。

形式:

赋得垣衣

唐朝-李益

漠漠复霏霏,为君垣上衣。

昭阳辇下草,应笑此生非。

掩蔼青春去,苍茫白露稀。

犹胜萍逐水,流浪不相依。

形式:

送人流贬

唐朝-李益

汉章虽约法,秦律已除名。

谤远人多惑,官微不自明。

霜风先独树,瘴雨失荒城。

畴昔长沙事,三年召贾生。

形式:

送人南归

唐朝-李益

人言下江疾,君道下江迟。

五月江路恶,南风惊浪时。

应知近家喜,还有异乡悲。

无奈孤舟夕,山歌闻竹枝。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