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形式:

诗词简介

本章前面先讲了「上士」、「中士」、「下士」对道的反映。「上士」即高明的小奴隶主贵族,「中士」即平庸的贵族,「下士」即浅薄的贵族。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级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而言。「道」的本质隐藏在现象后面,浅薄之士是无法看到的,所以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在后面所引的十二句成语中,前六句是指「道」、「德」而言的。后六句的「质真」、「大白」、「大方」、「大器」、「大音」、「大象」指「道」或道的形象,或道的性质。所以引完这十二句格言以后,用一句话加以归纳:「道」是幽隐无名的,它的本质是前者,而表象是后者。这十二句,从有形与无形、存在与意识、自然与社会各个领域多种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中,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揭示出辩证法的真谛。这是极富智慧的。

翻译

上等资质的人听到「道」,能彻底领悟「道」的深意,并且勤而不懈地身体力行。中等资质的人听到「道」,不能彻底领悟而表现出似懂非懂、将信将疑,进而也不会身体力行。下等资质的人听到「道」,完全无法领悟「道」,而觉得「道」是难以置信的,甚至是荒诞,以至于放声讥笑。(因为真正的「道」是无法言说的,且不易被普通人所理解的,)那种不被尚未悟道的人所嘲笑的「道」,其实就根本不是真正的「道」。因此古代建言立论的人就说过这样的话:真正领悟「道」的人,不再为名利所羁绊,在世俗看来,状若愚痴;在「道」上获得精进的人,消除私欲,事事後于人,在世俗看来,反而是退化了;这种看似平坦的「道」,要在世俗中领悟和修习,却是艰难万分。德心高于天下者,虚怀若谷;德泽披于天下者,功成不居;德行立于天下者,戒慎恐惧;德风施于天下者,虚空无欲。真正的「道」是无所不包的,就如同最纯洁的东西可以包容一切污浊而不被其染;真正的「道」是没有边际的,就如同无限的方形没有四角的;真正的「道」是能够经受得住时间的长期考验,就如同大的器皿是经历费时且繁杂的工艺才能制成;真正的「道」也是听觉和视觉所感知不到,就如同世间那些超过人类感知极限的声音和具象。真正的「道」就客观存在于这样无法被感知的无形世界中。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而万物自始至终也离不开「道」。

注释

建言:立言。

夷道若纇(lèi):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夷,平坦;纇,崎岖不平、坎坷曲折。

建德若偷:刚健的德好像怠惰的样子。偷,意为惰。

质真若渝:质朴而纯真好像浑浊。渝,变污。

大白若辱: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辱,黑垢。

大方无隅:最方整的东西却没有角。隅,角落、墙角。

「夫唯道,善贷且成」:道使万物善始善终,而万物自始至终也离不开道。贷,施与、给予。引伸为帮助、辅助之意。

收录诗词(81)

老子(周朝)

老子简介

相关古诗词

道德经(第十二章)

周朝-老子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形式: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周朝-老子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形式:

道德经(第一章)

周朝-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形式:

道德经(第二章)

周朝-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形式:

道德经(第三章)

周朝-老子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

形式:

道德经(第四章)

周朝-老子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形式:

道德经(第五章)

周朝-老子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形式:

道德经(第六章)

周朝-老子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形式:

道德经(第七章)

周朝-老子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形式:

道德经(第八章)

周朝-老子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