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九日帖

廿九日献之白:昨遂不奉别,怅恨深。体中复何如。弟甚顿,勿勿不具。献之再拜。

形式:

诗词简介

《廿九日帖》是东晋王献之致其一位同辈兄长的信札,信中所写是王献之为自己未能送别而致歉,并问对方身体状况的内容。行楷书,3行,30字,唐人摹本。纵26厘米,横11厘米。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廿九日帖》展现了王献之新创书体“破体书”(大令体)的书风。除《洛神赋十三行》外,王献之的流传书法作品多为行草书,此帖有些字接近楷书,尤其难为可贵。世传王氏父子(王羲之、王献之)真迹,当推此贴为冠。

翻译

二十九日献之拜上:昨日竟没有同你话别,很是怅然和惭愧。你近来身体恢复如何。我则很乏顿,匆忙间就不再叙了。献之再拜。

注释

遂:竟然。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若遂不改,方思仆言。”

奉别:敬词。犹告别。

怅恨:因失意而恼恨。

复:引申为恢复。

弟甚顿:王献之在兄弟中排行最末,“弟”非指他人,是自称之辞。这通书简是王献之致其同辈中的某一位兄长。顿:疲乏。

勿勿不具:“勿勿”,释作“匆匆”。东晋书简常用语,与“不具”(不一一)一样,多用作结束语。“勿勿”犹言匆忙、急遽,乃自谦之辞。具:写,题。

评注

清代杨守敬《激素飞清阁评帖记》曰:《廿九日帖》,“唐摹,载《万岁通天帖》中。香光(董其昌)谓东坡学王僧虔而不悟去学大令。是帖冯氏《快雪堂》亦刻之,而与《万岁通天》稍有不同,亦佳甚。岂别有真迹传世耶!”

收录诗词(39)

王献之(晋)

王献之简介

东晋琅邪临沂人,字子敬。王羲之子。女为安帝皇后。少有盛名。起家州主簿,迁吴兴太守,谢安甚钦爱之,请为长史。官至中书令,时称“王大令”。工草隶,善丹青。幼学父书,次习于张芝,后改变古拙书风,自创新体,与父齐名,并称“二王”。今存行书墨迹《鸭头丸帖》等。

相关古诗词

思恋帖

晋代-王献之

思恋,无往不至。省告,对之悲塞!未知何日复得奉见。何以喻此心!惟愿尽珍重理。迟此信反,复知动静。

形式:

鸭头丸帖

晋代-王献之

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

形式:

中秋帖

晋代-王献之

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形式:

送梨帖

晋代-王献之

今送梨三百。晚雪,殊不能佳。

形式:

鹅群帖

晋代-王献之

献之等再拜:不审海盐诸舍上下动静,比复常忧之。姊告无他事。崇虚刘道士鹅群并复归也。献之等当须向彼谢之。献之等再拜。

形式:

鹅还帖

晋代-王献之

鹅还慰。姊意今已当向发分张,诸怀可言。殊当复忧悬。婢腹痛见差不?刘家疾患即差,秀已还也。

形式:

廿九日帖

晋代-王献之

廿九日献之白:昨遂不奉别,怅恨深。体中复何如。弟甚顿,勿勿不具。献之再拜。

形式:

愿余帖

晋代-王献之

愿余上下安和。知婢日夕疏,慰意。育故羸,悬心。倪比健也。适奉永嘉去月十一日动静,故常患不宁。诸女无复消息。献之。

形式:

承姑帖

晋代-王献之

献之承白,姑比日复小进退,其尔不得一极和,忧悚犹深。不审以服散未?必得力耳。比驎相闻,故云恶。悬怀使君,数得书也。

形式:

舍内帖

晋代-王献之

承舍内分连近豫遂就,难以喻痛济理。献之白。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