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

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形式:

诗词简介

《送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友人向东行离开京城,诗人来到东门给友人折柳送行。这首送别诗短小精悍,言浅意深,依依惜别之意,跃然纸上。

诗的前两句写景,不仅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还渲染出浓厚的离别情绪。「东门」点名了送别的地点在长安青门,「青青」表明杨柳的颜色已经很绿,表明时间是在深春。「杨柳」是送别的代名词,于是一见杨柳,就让人想到离别。绿色的杨柳树夹杂在御河两岸,看似恬静的环境反衬出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不舍。且首句是远望所见,第二句是近观所见。在远与近的距离感中,诗人送友的踽踽长街的身影得以体现,衬托出舍不得惜别却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

诗的后两句抒情,通过侧面描写别人送别而攀折杨柳,反映送别的人多。一个「苦」字,既是攀折杨柳而不便之苦,也是离别的愁苦。至于诗人自己折了杨柳没有却只字未提,更衬托出了诗人的送别的深情。后两句看似平淡,仔细咀嚼,意味深长,诗人折或者不折杨柳,内心的悲楚恐怕都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首送别小诗,清淡如水,短小精悍,款款流露出依依惜别的深情。纵观全诗,字字未提送别却字字点题,其中的描写言简意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翻译

春风中一株株杨柳树,沿着御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因为离别人儿太多。

注释

东门:卽长安青门,唐朝时出京城多东行者,多用于送别。一作「东风」。

青青:指杨柳的颜色。

御河:指京城护城河。

攀折: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

苦:辛苦,这里指折柳不方便。

别离:离别,分别。

评注

明·唐汝询《唐诗解》:离别之多,柳尚不胜攀折,岂人情所能堪!

清·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此与(李白)「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词相反而意同。

现·刘拜山《千首唐人绝句》:不作惜别之词,却怜杨柳之苦,措语特为含蓄。

收录诗词(6)

王之涣(唐)

王之涣简介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汉族,并州(山西太原)人。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新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相关古诗词

登鹳雀楼

唐朝-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形式:

凉州词二首 · 其一

唐朝-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形式:

九日送别

唐朝-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形式:

送别

唐朝-王之涣

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形式:

凉州词二首 · 其二

唐朝-王之涣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形式:

宴词

唐朝-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