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阵图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闇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煎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撇”如陆断犀象。

乙“折”如百钧弩发。

∣“竖”如万岁枯藤。

㇏“捺”如崩浪雷奔。

勹“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奋如篆法,飘风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形式:

诗词简介

《笔阵图》旧题卫夫人(王羲之少时曾随而学书)撰,后或疑为六朝人伪托的书法论著,或疑为王羲之撰。

该著作论述写字笔划的著作,阐述执笔、用笔的方法,并列举七种基本笔划的写法。《笔阵图》中一个突出的观点,是认为书道的精微奥妙,是难以明言的,所以文章开头便说:“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把书法用笔之妙,列在“三端”之先;笔势遒劲有力如银钩,重于“六艺”奥妙之上。这和钟繇提出“用笔者天也”,通过用笔来体现天道是一个道理,远非凡庸所能明知的。文章提出“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与蔡邕、钟繇一样,提倡“取万类之象”,如文中所谈的七种笔画,好有所象。《笔阵图》中一个最为突出的观点,就是讲笔力。文中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并进一步论定:“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这一书法美学观念,与钟繇所持相同,强调笔力与筋骨,为后世书论所广泛运用。

翻译

古代三端的妙用,没有先于用笔的;而六艺的奥妙,没有重于书法的。昔日秦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感叹了七天之久,不满意他的书法缺乏笔力。蔡邕到鸿都观看碑碣,一百天了还不忍返回,不停的称赞那些超群出众的碑碣,所以知道通达书之源流的少,不懂得书法道理的多。近代以来竟而不师法古人,只凭兴趣背离书道,只记得姓名,有的学识并不渊博丰赡,见识又少,致使没有成就,空费了精神。于是,不是通于神灵,能感化他人的人,便不足以与其谈论此道。现今删改李斯的《笔妙》,再加以修饰的文字使其完整,总括起来有七条,并且予以说明,把对其所作的形容列在左边,遗留于子孙,永为楷模,希望将来的学书者,能有时间看看。

笔毫要取那高山绝壁中的兔毛,八九月间猎取,笔头要一寸,管长要五寸,锋毫要齐整,锋腰要有强度。砚台要选用浅黑干涸的新石,润滑与滞涩兼顾,能浮耀墨汁的光泽。至于墨要取庐山的松烟、代郡的鹿角胶,要十年以上,强硬如石的作为制造的原料。纸则要取东阳鱼卵纸,柔软滑净的。大凡学写字,先要学执笔之法,如果作真书,要执去笔头二寸一分处;如果是行草,要执去笔头三寸一分处。下笔点画波撇曲折,都要尽一身之力行笔。初学书者先学大字,不得从小字开始。善于鉴赏的不善于写,善于写的不善于鉴赏。善用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少肉者叫它“筋书”,多肉少骨的叫它“墨猪”,多力丰筋的是可取之法,无力无筋的为错误之法。要一一从其间吸取奥妙、体会真谛,并且合理地运用它。

横画,如同千里阵云,隐隐于天空,看似无形,实则有形。

点画,像高山坠石,磕然有声,如山裂石崩之响。

撇画,如利剑斩断犀牛角与象牙一样有力。

折画,如百钧之力发弩,强劲有力。

竖画,像万年枯藤一样苍劲雄强。

捺画,如崩浪奔雷,气势非凡。

横折钩,像强劲的弩,坚挺的竹。

右边是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情形。有时候心情紧急而执笔却不紧,有时心情宽松执笔却很紧。如果执笔离笔头近而又不紧,内心的思想会与写出来的字出现差池,意在笔后便为败;若是执笔距离笔锋远并且下笔流畅,意在笔前便为胜。于是又有六种用笔之法:结构字体、布置形势完备的如篆法;笔势飘逸洒脱而又自由奔放的有如章草;波撇凶险可畏如八分书;那笔法出入娴静优雅的好比作飞白书;笔画高耸挺立如鹤头书;纵横沉凝遒劲的如古隶。然而还要用心思考,考虑详尽,再作一字,各象其形,这样才有可能臻于妙境,书道也只有在这时才算穷尽。

岁在永和四年,上虞制图并撰文。

注释

三端:在古代文化中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

银钩:本指书法中的“钩”这种基本笔画,因优美的笔画能表达出婉媚有力,故谓之“银钩”。在本文中指代书法艺术本身,即古代“六艺”中之“书”也。

周穆王:西周国王,昭王之子,姓姬名满。

鸿都:东汉时的皇家藏书之所。

碣:石碑圆顶者谓之碣,此特指碑碣文字。

十旬:指一百天。

达:通达。

达其源:通达文字产生发展的源流。

暗于理:不懂书法的道理。

殊:此作副词,有竟然之意。

师古:即师法于古人。

缘情:抒发感情,此理解为凭兴趣。

弃道:背弃书道。

该赡:渊博丰赡,此“该”通于“赅”。

通灵感物:指通于神灵,并且能感化他物。

更加润色:再加以修饰文字以使其具有光彩。

总:概括、归纳或谓总结。

列事:指陈述事情。

贻:遗留。

庶:希望、但愿。

崇山绝仞:指高山最高的地方。

锋齐:锋毫要齐。

腰强:“腰”指笔毫的中部,此即谓笔毫中部要有强度、有弹力。

煎涸:指浅黑干涸。

润涩:此为一对反义词,即指润滑和不润滑。

浮津耀墨:浮耀墨汁的光泽。

鹿角胶:由鹿角熬制成的胶。

东阳鱼卵:一种产于东阳的鱼卵纸,东阳在今天安徽省天长县。

真书:魏晋之后对正体的一种称呼,也称作楷书。

行草书:又称草行,一种比较流动而近于草书的书体。

点画:文字点与横竖笔画的总称。

波撇:指磔和掠,即捺和撇。

屈曲:弯曲、曲折。

大书:写大的字。

从小:指写小字。

鉴:鉴别、鉴赏。

筋书:瘦劲有力的书。

墨猪:笔画肥而无力的书。

圣:超凡、卓越。

消息:奥妙、真谛。

笔阵:将书法比喻为作战行阵。

执笔急:指执笔松。

执笔近:指执笔处离笔毫近。执笔近不能很好的运腕行笔,执笔不紧,运笔则无力。

结构圆备:指字的点画安排和形势布置完备。

篆法:此为大小篆的总称。

飘扬洒落:指章草自由奔放洒脱的笔势。

八分:东汉后期的准隶书书体,传自王次仲始,尽其笔势,舒展波撇,其势凶险可畏。

飞白:相传为汉代蔡邕所创之体,此之“窈窕出入”喻其笔势在那丝丝露白处的入与出,显得娴静优美。

耿介:指高耸突兀貌。

古隶:指西汉至东汉前期通行的隶书,尚带有篆书意味,无明显的波挑,无篆书的圆润之态,其笔画尤显纵横,粗壮朴拙而厚实。

心存委曲:谓作书前思考要透彻详细。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此二句为作者写作之行款,永和即东晋穆帝之年号,上虞在今天浙江上虞县之西。

收录诗词(43)

无名氏(南北朝)

无名氏简介

相关古诗词

西洲曲

南北朝-无名氏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形式:

敕勒歌

南北朝-无名氏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形式:

木兰诗

南北朝-无名氏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形式:

陇上歌

南北朝-无名氏

陇上壮士有陈安,躯干虽小腹中宽,爱养将士同心肝。

骣骢父马铁锻鞍,七尺大刀奋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盘,十荡十决无当前。

百骑俱出如云浮,追者千万骑悠悠。

战始三交失蛇矛,十骑俱荡九骑留。

弃我骣骢窜岩幽,天降大雨追者休,为我外援而悬头。

西流之水东流河,一去不还奈子何!

阿呼呜呼奈子乎,呜呼阿呼奈子何!

形式:

陇头流水歌辞三首

南北朝-无名氏

【其一】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其二】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其三】

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形式:

地驱乐歌

南北朝-无名氏

月明光光星欲堕,欲来不来早语我。

形式:

地驱歌乐辞

南北朝-无名氏

青青黄黄,雀石颓唐。槌杀野牛,押杀野羊。

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踏地唤天。

侧侧力力,念君无极。枕郎左臂,随郎转侧。

摩捋郎须,看郎颜色。郎不念女,不可与力。

形式:

子夜四时歌之夏歌二十首

南北朝-无名氏

高堂不作壁,招取四面风。吹欢罗裳开,动侬含笑容。

反复华簟上,屏帐了不施。郎君未可前,等我整容仪。

开春初无欢,秋冬更增凄。共戏炎暑月,还觉两情谐。

春别犹春恋,夏还情更久。罗帐为谁褰,双枕何时有?

叠扇放床上,企想远风来。轻袖拂华妆,窈窕登高台。

含桃已中食,郎赠合欢扇。深感同心意,兰室期相见。

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当暑理絺服,持寄与行人。

朝登凉台上,夕宿兰池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

暑盛静无风,夏云薄暮起。携手密叶下,浮瓜沉朱李。

郁蒸仲暑月,长啸出湖边。芙蓉始结叶,花艳未成莲。

适见戴青幡,三春已复倾。林鹊改初调,林中夏蝉鸣。

春桃初发红,惜色恐侬擿。朱夏花落去,谁复相寻觅。

昔别春风起,今还夏云浮。路遥日月促,非是我淹留。

青荷盖渌水,芙蓉葩红鲜。郎见欲采我,我心欲怀莲。

四周芙蓉池,朱堂敝无壁。珍簟镂玉床,缱绻任怀适。

赫赫盛阳月,无侬不握扇。窈窕瑶台女,冶游戏凉殿。

春倾桑叶尽,夏开蚕务毕。昼夜理机缚,知欲早成匹。

情知三夏熬,今日偏独甚。香巾拂玉席,共郎登楼寝。

轻衣不重彩,飙风故不凉。三伏何时过,许侬红粉妆。

盛暑非游节,百虑相缠绵。泛舟芙蓉湖,散思莲子间。

形式:

子夜四时歌之秋歌十八首

南北朝-无名氏

风清觉时凉,明月天色高。佳人理寒服,万结砧杵劳。

清露凝如玉,凉风中夜发。情人不还卧,冶游步明月。

鸿雁搴南去,乳燕指北飞。征人难为思,愿逐秋风归。

开窗秋月光,灭烛解罗裳。合笑帷幌里,举体兰蕙香。

适忆三阳初,今已九秋暮。追逐泰始乐,不觉华年度。

飘飘初秋夕,明月耀秋辉。握腕同游戏,庭含媚素归。

秋夜凉风起,天高星月明。兰房竞妆饰,绮帐待双情。

凉秋开窗寝,斜月垂光照。中宵无人语,罗幌有双笑。

金风扇素节,玉露凝成霜。登高去来雁,惆怅客心伤。

草木不常荣,憔悴为秋霜。今遇泰始世,年逢九春阳。

自从别欢来,何日不相思。常恐秋叶零,无复莲条时。

掘作九州池,尽是大宅里。处处种芙蓉,婉转得莲子。

初寒八九月,独缠自络丝。寒衣尚未了,郎唤侬底为?

秋爱两两雁,春感双双燕。兰鹰接野鸡,雉落谁当见?

仰头看桐树,桐花特可怜。愿天无霜雪,梧子结千年。

白露朝夕生,秋风凄长夜。忆郎须寒服,乘月捣白素。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别在三阳初,望还九秋暮。恶见东流水,终年不西顾。

形式:

狐非狐歌

南北朝-无名氏

狐非狐,貉非貉,焦梨狗子啮断索。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