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赋

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馀,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袸。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

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

形式:

诗词简介

《采莲赋》是南朝梁元帝萧绎写的一篇体物抒情小赋,全篇以莲起,以莲结,中间部分写少男少女的荡舟嬉游,抓住采莲过程中的“棹移”和“船动”等动态渲染。赋中的采莲之欢愉,人物体态之优美,小家碧玉与荷花之相映媲美,体现了江南特有的生活情调。全篇语言整饬,音节谐美。

翻译

紫茎亭亭呵立于粼粼清波,红莲朵朵呵映衬重重芰荷。莲蓬作房屋呵荷叶作屋顶,莲籽儿洁白呵莲蓬如黄螺。

值此时节中的俊男美女,摇起船儿心中荡漾柔情。鷁形画船迂回慢进,雀状酒杯传递频频。水草挽住船桨不肯离去,浮萍移开偏为船儿放行。美女摆动娇柔的细腰,欲行又止几番回眸传情。夏季刚刚开始春意尚未散尽,鲜嫩的荷叶映衬着初开的荷花。生怕沾湿衣裳而低声浅笑,担心船儿倾覆而紧紧抓住衣襟。于是船桨击水缓缓向前,芦花点点飞上绫罗绣垫。荡舟湖上不思回返,梧台已经遥遥可见。带水的荇菜沾湿了衣衫,长长的菱草缠住了臂环。泛着柏木舟多么悠闲自在,水洲边放开歌喉唱一曲《采莲》。

歌唱道:碧玉姑娘本是小户人家之女,前来嫁给身世显贵的汝南王。莲花映衬着她的容貌,荷叶染上了她的衣香。手持莲花荷叶进献给君子,希望穿上用它制作的美丽衣裳。

注释

文波:微波。此句语本《楚辞·招魂》:“紫茎屏风,文缘波些。”

芰(jì)荷:出水荷叶。

绿房:指莲蓬。因莲房呈圆孔状间隔排列如房,故称。

翠盖:形容荷叶圆大如帷盖。

素实:白色的莲籽。

黄螺:莲蓬外形团团如螺,成熟后由绿渐黄,故称。

妖童:俊俏少年。

媛女:美女。

心许:谓心中互有情意。

鷁(yì)首:船头。鷁是一种大鸟,古代常被画在船头作装饰。

徐:缓缓。

羽杯:一种雀形酒杯,左右形如鸟羽翼。一说,插鸟羽于杯上,促人速饮。

棹(zhào):划船用的工具。代指船。

束素:捆扎起来的白绢。形容女子细腰。素,白绢。

迁延:拖延。

顾步:一边走一边回视。

敛裾(jū):把衣襟紧抓成一团。形容害怕船倾的样子。裾,衣襟。

兰桡:兰木做的船楫。

罗袸(jiàn):绫罗垫子。袸,同“荐”,垫子。

菊泽:指湖泊。菊字是藻饰词,芬芳之意。

反:同“返”。

梧台:梧木搭建之台。梧木是良材。

迥:远。

荇(xìng):荇菜,水草名。

菱:水生草本植物。

钏(chuàn):臂环。

柏舟:柏木做的船只。

容与:闲暇自得貌。

江渚:江边陆地。

碧玉:古乐府有《碧玉歌》,属《吴声曲辞》。郭茂倩《乐府诗集·四五》引《乐苑》曰:“《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

荐:进献。

袭:衣上加衣。

芙蓉裳:有莲花图案的衣裳。芙蓉是莲的别称。

评注

清人许梿《六朝文絮笺注·卷一》:体物浏亮,斯为不负。

近人尹赛夫等《中国历代赋选》:《采莲赋》描写了一幅江南“妖童媛女”荡舟采莲的风俗画面,但这并非是民间劳动女性的采莲生活的再现,而是融透着作者帝王后苑生活情趣的作品。赋中占据画面主体的是莲花丛中的采莲媛女的形象,作者所着意描写的是女性的声色与容态。赋末之歌,以采莲女因持莲花、荷叶进荐“君子”,希望君子“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隐蕴投以木桃,永以为好之意。此赋篇幅短小,婉丽多情,清美自然,具有典型的南朝赋体的风格特色。

收录诗词(119)

萧绎(南北朝)

萧绎简介

梁元帝萧绎,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北朝时期梁代皇帝(552年―554年在位)。梁武帝萧衍第七子,梁简文帝萧纲之弟。 萧绎于514年封湘东王,早年因病而一眼失明。547年出荆州,任荆州刺史、使持节、都督荆雍湘司郢宁梁南北秦九州诸军事、镇西将军。侯景之乱时,梁武帝遣人至荆州宣读密诏,授萧绎为侍中、假黄钺、大都督中外诸军事、司徒承制,其余职务如故。549年梁武帝饿死台城后,萧绎首先发兵攻灭自己的侄儿河东王萧誉与哥哥邵陵王萧纶,并击退襄阳都督萧詧(萧誉之兄弟)的来犯;之后再命王僧辩率军东下消灭侯景。552年侯景死后,萧绎即帝位于江陵。当时,群臣中有人建议返回旧都建康,但萧绎没有同意。 萧绎即帝位之后,其弟武陵王萧纪称帝于益州;于是萧绎便派兵前往四川消灭萧纪,同时也请求西魏出兵。此举给了西魏可趁之机,益州因此沦落敌手。554年,萧绎给西魏宇文泰写信,要求按照旧图重新划定疆界,言辞又极为傲慢。宇文泰大为不满,命令常山公于谨、大将军杨忠等将领以5万兵马进攻江陵(今湖北江陵县)。梁元帝战败,由御史中丞王孝祀作降文。随后,便率太子等人到西魏军营投降。不久为襄阳都督萧詧以土袋闷死,江陵“阖城老幼被虏入关”,后葬于颍陵,颍陵现存一对石兽(方旗庙石刻)。 梁元帝是一个爱好读书与喜好文学的君主,“四十六岁,自聚书来四十年,得书八万卷”,自称“韬于文士,愧于武夫。”

相关古诗词

春别应令诗四首 (其四)

南北朝-萧绎

日暮徒倚渭桥西,正见凉月与云齐。

若使月光无近远,应照离人今夜啼。

形式:

采莲赋

南北朝-萧绎

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馀,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袸。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

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

形式:

荡妇秋思赋

南北朝-萧绎

荡子之别十年,倡妇之居自怜。

登楼一望,唯见远树含烟。

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

天与水兮相逼,山与云兮共色。

山则苍苍入汉,水则涓涓不测。

谁复堪见鸟飞,悲鸣只翼!

秋何月不清,月何秋不明?

况乃倡楼荡妇,对此伤情! 

于时露萎庭蕙,霜封阶砌,坐视带长,转看腰细。

重以秋水文波,秋云似罗。

日黯黯而将暮,风骚骚而渡河。

妾怨回文之锦,君思出塞之歌。

相思相望,路远如何!

鬓飘蓬而渐乱,心怀愁而转叹。

愁萦翠眉敛,啼多红粉漫。

已矣哉!秋风起兮秋叶飞,春花落兮春日晖;

春日迟迟犹可至,客子行行终不归。

形式:

乌栖曲

南北朝-萧绎

【其一】

幄中清酒马脑钟,裙边杂佩琥珀龙。

虚持寄君心不惜,共指三星今何夕。

【其二】

浓黛轻红点花色,还欲令人不相识。

金壶夜水讵能多,莫持奢用比悬河。

【其三】

沙棠作船桂为楫,夜渡江南采莲叶。

复值西施新浣纱,共向江干眺月华。

【其四】

月华似璧星如佩,流影澄明玉堂内。

邯郸九枝朝始成,金巵玉碗共君倾。

【其五】

交龙成锦斗凤纹,芙蓉为带石榴裙。

日下城南两相望,月没参横掩罗帐。

【其六】

七彩随珠九华玉,蛱蝶为歌明星曲。

兰房椒閤夜方开,那知步步香风逐。

形式:

别诗二首

南北朝-萧绎

【其一】

别罢花枝不共攀,别后书信不相关。

欲觅行人寄消息,衣常潮水暝应还。

【其二】

三月桃花含面脂,五月新油好煎泽。

莫复临地不寄人,谩道江中无估客。

形式:

别诗二首

南北朝-萧绎

【其一】

别罢花枝不共攀,别后书信不相关。

欲觅行人寄消息,衣常潮水暝应还。

【其二】

三月桃花含面脂,五月新油好煎泽。

莫复临地不寄人,谩道江中无估客。

形式:

春赋

南北朝-萧绎

洛阳小苑之西,长安大道之东。

苔染池而尽绿,桃含山而并红。

露沾枝而重叶,纲萦花而曳风。

形式:

折杨柳

南北朝-萧绎

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

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

山似莲花艳,流如明月光。

寒夜猿声彻,游子泪沾裳。

形式:

春别应令

南北朝-萧绎

其一

昆明夜月光如练,上林朝花色如霰。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不相见。

其二

试看机上交龙锦,还瞻庭里合欢枝。映日通风影珠幔,飘花拂叶度金池。不闻离人当重合,惟悲合罢会成离。

其三

门前杨柳乱如丝。直置佳人不自持。适言新作作纨诗。谁悟今成织素辞。

其四

日暮徙倚渭桥西,正见凉月与云齐。若使月光无近远,应昭离人今夜啼。

形式:

长歌行

南北朝-萧绎

当垆擅旨酒,一卮堪十千。

无劳蜀山铸,扶受采金钱。

人生行乐尔,何处不留连。

朝为洛生咏,夕作据梧眠。

从兹忘物我,优游得自然。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