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病军人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形式:

诗词简介

此诗写一个伤病退伍在还乡途中的军人,从诗题看可能是以作者目睹的生活事件为依据。诗人用集中描画、加倍渲染的手法,着重塑造人物的形象。诗中的这个伤兵退伍后,他很快就发觉等待着他的仍是悲惨的命运。「行多」,已不免疲乏;加之「有病」,对赶路的人就越发难堪了。病不能行,便引出「住」意。然而住又谈何容易,离军即断了给养,长途跋涉中,乾粮已尽。「无粮」的境况下多耽一天多受一天罪。第一句只短短七字,写出「病军人」的三重不堪,将其行住两难、进退无路的凄惨处境和盘托出,这就是「加倍」手法的妙用。第二句承上句「行」字,进一步写人物处境。分为两层。「万里还乡」是「病军人」的目的和希望。尽管家乡也不会有好运等着他,但狐死首丘,叶落归根,对于「病军人」不过是得愿死于乡里而已。虽然「行多」,但家乡远隔万里,未行之途必更多。就连死于乡里那种可怜的愿望怕也难以实现呢。这就使「未到乡」三字充满难言的悲愤、哀怨,令读者为之酸鼻。这里,「万里还乡」是不幸之幸,对于诗情是一纵;然而「未到乡」,又是「喜」尽悲来,对于诗情是一擒。由于这种擒纵之致,使诗句读来一唱三叹,低回不尽。

诗的前两句未直接写人物外貌。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然而由于加倍渲染与唱叹,人物形象已呼之欲出。在前两句铺垫的基础上,第三句进而刻画人物外貌,就更鲜明突出,有如雕像被安置在适当的环境中。「蓬鬓」二字,极生动地再现出一个疲病冻饿、受尽折磨的人物形象。「哀吟」直接是因为病饿的缘故,尤其是因为创伤发作的缘故。「病军人」负过伤(「金疮」),适逢「秋气」已至,气候变坏,于是旧伤复发。从这里又可知道其衣着的单薄、破敝,不能御寒。于是,第四句又写出了三重「不堪」。此外还有一层未曾明白写出而读者不难意会,那就是「病军人」常恐死于道路、弃骨他乡的内心绝望的痛苦。正由于有交加于身心两方面的痛苦,才使其「哀吟」令人不忍卒闻。这样一个「蓬鬓哀吟」的伤兵形象,作者巧妙地把他放在一个「古城」的背景下,其形容的憔悴,处境的孤凄,无异十倍加。使人感到他随时都可能象蚂蚁一样在城边死去。

这样,通过加倍手法,有人物刻划,也有背景的烘托,把「病军人」饥、寒、疲、病、伤的苦难集中展现,「凄苦之意,殆无以过」(南宋·范药庄《对床夜语》)。它客观上是对社会的控诉,也流露出诗人对笔下人物的深切同情。

注释

有病:一作「无力」。

评注

南宋·范药庄《对床夜语》:赵微明《回军跛者》之诗,只读起句,不必看题,亦必知为此诗矣。……卢纶《逢病军人》诗云:「行多有病住无粮……」驱骂虽未及前,而凄苦之意,殆无以过。起句亦尽。

《唐人绝句精华》:凡战阵伤残兵士,理应有抚恤。此诗所写伤兵之苦如此,则其吋军政之窳败自在言外。吟,呻吟也。

收录诗词(340)

卢纶(唐)

卢纶简介

卢纶,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汉族,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大历六年,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德宗朝复为昭应令,又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有《卢户部诗集》。

相关古诗词

塞下曲

唐朝-卢纶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形式:

晚次鄂州

唐朝-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形式:

塞下曲

唐朝-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形式:

塞下曲

唐朝-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形式:

塞下曲

唐朝-卢纶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形式:

长安春望

唐朝-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形式:

送李端

唐朝-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形式:

送惟良上人归江南

唐朝-卢纶

落日映危樯,归僧向岳阳。

注瓶寒浪静,读律夜船香。

苦雾沈山影,阴霾发海光。

群生一何负,多病礼医王。

形式:

送韩都护还边

唐朝-卢纶

好勇知名早,争雄上将间。

战多春入塞,猎惯夜登山。

阵合龙蛇动,军移草木闲。

今来部曲尽,白首过萧关。

形式:

送姨弟裴均尉诸暨

唐朝-卢纶

相悲得成长,同是外家恩。

旧业废三亩,弱年成一门。

城开山日早,吏散渚禽喧。

东阁谬容止,予心君冀言。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