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谢脁

吏部信才杰,文锋振奇响。

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

岂言陵霜质,忽随人事往。

尺璧尔何冤,一旦同丘壤。

形式:

诗词简介

《伤谢脁》是南朝诗人沈约伤悼诗人谢脁蒙冤而死的悼亡诗,这首诗总结了谢脁的一生,赞颂死者是个才能、品德杰出的人,评价死者在文坛上独树一帜,不同凡响,哀叹他死的冤枉;表达了诗人对谢脁的悼念。全诗既有哀伤,又有愤慨,同时隐含着对当时朝廷的不满。诗句写得极有感情,声情并茂,言浅意深。

翻译

尚书吏部郎谢脁确是才杰,在文坛独树一帜不同凡响。

音调铿锵声律工稳谐金石,才思高华如追逐风云之上。

哪想到不畏严寒高洁品性,忽然卷入了人事纠纷死亡。

像尺璧一样的珍宝蒙大冤,构陷成狱死于非命归丘壤。

注释

谢脁(tiǎo)(464-499):字玄晖,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

吏部:指谢脁,谢脁曾为尚书吏部郎。

文峰:即词峰。峰,一作“锋”。

金石:指钟磬等乐器。

谐:和谐。

思:才思。

风云:形容高超。

陵霜质:指谢脁不畏强暴的品质。

人事:指新陈代谢、生死存亡的现象。

尺璧:径尺之璧。指谢脁是稀有的人才。

收录诗词(375)

沈约(南北朝)

沈约简介

南朝梁吴兴武康人,字休文,南朝史学家、文学家。沈璞子。幼遭家难,流寓孤贫,笃志好学,博通群籍,善属文。仕宋,为安西外兵参军。齐时,累迁国子祭酒,司徒左长史。与萧衍、谢朓等同在竟陵王萧子良西邸。入梁,拥立萧衍(梁武帝)有功,为尚书仆射,迁尚书令,转左光禄大夫。历仕三代,自负高才,昧于荣利,颇累清谈。后触怒武帝,受谴,忧惧而卒。谥隐。擅诗赋,与谢朓等创“永明体”诗。提出“声韵八病”之说,有《宋书》,《齐记》、《梁武记》等,均佚。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相关古诗词

别范安成

南北朝-沈约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形式:

丽人赋

南北朝-沈约

有客弱冠未仕,缔交戚里,驰骛王室,遨游许、史。归而称曰:

狭邪才女,铜街丽人。

亭亭似月,嬿婉如春。

凝情待价,思尚衣巾。

芳逾散麝,色茂开莲。

陆离羽佩,杂错花钿。

响罗衣而不进,隐明灯而未前。

中步檐而一息,顺长廊而回归。

池翻荷而纳影,风动竹而吹衣。

薄暮延伫,宵分乃至。

出暗入光,含羞隐媚。

垂罗曳锦,鸣瑶动翠。

来脱薄妆,去留馀腻。

沾粉委露,理鬓清渠。

落花入领,微风动裾。

形式:

秋晨羁怨望海思归

南北朝-沈约

分空临澥雾,披远望沧流。

八桂暧如画,三桑眇若浮。

烟极希丹水,月远望青丘。

形式:

游沈道士馆

南北朝-沈约

秦皇御宇宙,汉帝恢武功。

欢娱人事尽,情性犹未充。

锐意三山上,托慕九霄中。

既表祈年观,复立望仙宫。

宁为心好道?直由意无穷!

曰余知止足,是愿不须丰。

遇可淹留处,便欲息微躬。

山嶂远重叠,竹树近蒙笼。

开衿濯寒水,解带临清风。

所累非外物,为念在玄空。

朋来握石髓,宾至驾轻鸿。

都令人径绝,唯使云路通。

一举凌倒景,无事适华嵩。

寄言赏心客,岁暮尔来同。

形式:

伤谢脁

南北朝-沈约

吏部信才杰,文锋振奇响。

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

岂言陵霜质,忽随人事往。

尺璧尔何冤,一旦同丘壤。

形式:

昭君辞

南北朝-沈约

朝发披香殿,夕济汾阴河。

于兹怀九逝,自此敛双蛾。

沾妆疑湛露,绕臆状流波。

日见奔沙起,稍觉转蓬多。

胡风犯肌骨,非直伤绮罗。

衔涕试南望,关山郁嵯峨。

始作阳春曲,终成苦寒歌。

惟有三五夜,明月暂经过。

形式:

别范安成诗

南北朝-沈约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形式:

夜夜曲 · 河汉纵且横

南北朝-沈约

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

星汉空如此,宁知心有忆。

孤灯暧不明,寒机晓犹织。

零泪向谁道,鸡鸣徒叹息。

形式:

夜夜曲 · 北斗阑干去

南北朝-沈约

北斗阑干去,夜夜心独伤。

月辉横射枕,灯光半隐床。

形式:

八咏诗 · 其一 · 登台望秋月

南北朝-沈约

望秋月,秋月光如练。

照曜三爵台,徘徊九华殿。

九华玳瑁梁,华榱与璧珰。

以兹雕丽色,持照明月光。

凝华入黼帐,清辉悬洞房。

先过飞燕户,却照班姬床。

桂宫袅袅落桂枝,露寒凄凄凝白露。

上林晚叶飒飒鸣,雁门早鸿离离度。

湛秀质兮似规,委清光兮如素。

照愁轩之蓬影,映金阶之轻步。

居人临此笑以歌,别客对之伤且慕。

经衰圃,映寒丛;凝清夜,带秋风。

随庭雪以偕素,与池荷而共红。

临玉墀之皎皎,含霜霭之蒙蒙。

𨏼天衢而徙度,轹长汉而飞空。

隐岩崖而半出,隔帷幌而才通。

散朱庭之奕奕,入青琐而玲珑。

闲阶悲寡鹄,沙洲怨别鸿。

文姬泣胡殿,昭君思汉宫。

余亦何为者,淹留此山东。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