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上遇雨二首

【其一】

回塘雨脚如缫丝,野禽不起沉鱼飞。

耕蓑钓笠取未暇,秋田有望从淋漓。

【其二】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形式:

诗词简介

这两首诗抓住夏天雨势的特点进行描绘,写得十分形象生动。诗人善于捕捉和表现事物瞬间细微变化的旨趣,把夏雨写得穷形尽相,快心露骨。作品思路敏捷灵活,用笔新鲜活跳,措语尖新,深得夏雨之趣。

翻译

【其一】

环曲的池塘水面,雨水像在抽丝一般密织,野禽因为雨势太大无法起飞,鱼儿却惊得在水面飞跃起来。耕种的人和垂钓者都来不及取蓑衣和斗笠,秋季的田地都多么期待这么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啊。

【其二】

我坐看天空中浓密的乌云含着雨水喷洒在前方的山峦上,而这里却依然阳光灿烂。忽然滚滚的乌云挟带着骤雨,已泻到了我的头上!不过我却意外地發现:前方青翠的山峰上,还映照着一抹夕阳的余晖!

注释

回塘:回曲的水池。南朝梁简文帝《入溆浦诗》:“泛水入回塘,空枝度日光。”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缫(sāo)丝:即缫丝,煮茧抽丝。唐李白《荆州歌》:“荆州麦熟茧成蛾,缫丝忆君头绪多。”

沉鱼:潜藏水底的鱼。《大戴礼记·劝学》:“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耕蓑:农夫的蓑衣。

未暇:谓没有时间顾及。汉张衡《东京赋》:“因秦宫室,据其府库,作洛之制,我则未暇。”

淋漓:沾湿或流滴貌。南朝梁范缜《拟〈招隐士〉》:“岌峨兮倾欹,飞泉兮激沫,散漫兮淋漓。”

坐看:犹行看,旋见。形容时间短暂。唐李白《古风》之二六:“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衔:携带着。

晚照:夕阳的余晖。南朝宋武帝《七夕》诗之一:“白日倾晚照,弦月升初光。”

评注

近代古典文学研究家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深得夏雨之趣。

收录诗词(79)

崔道融(唐)

崔道融简介

崔道融,唐代诗人,自号东瓯散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乾宁二年(895年)前后,任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县令,早年曾游历陕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后入朝为右补阙,不久因避战乱入闽。僖宗乾符二年(875年),于永嘉山斋集诗500首,辑为《申唐诗》3卷。另有《东浮集》9卷,当为入闽后所作。与司空图、方干为诗友。《全唐诗》录存其诗近八十首。 其中一些作品较有社会意义,如《西施滩》否定“女人祸水”的传统观念,为西施鸣不平,诗曰:“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田上》写农民冒雨夜耕的辛劳。《寄人》、《寒食夜》等诗亦为佳作。崔道融的诗作和罗隐一样,流传的不多。其风格或清新,或凝重,比较多样。其中《牧竖》一诗流传较广。

相关古诗词

牧竖

唐朝-崔道融

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

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

形式:

溪居即事

唐朝-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形式:

溪上遇雨二首

唐朝-崔道融

【其一】

回塘雨脚如缫丝,野禽不起沉鱼飞。

耕蓑钓笠取未暇,秋田有望从淋漓。

【其二】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形式:

西施滩

唐朝-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形式:

梅花

唐朝-崔道融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形式:

春闺二首

唐朝-崔道融

寒食月明雨,落花香满泥。

佳人持锦字,无雁寄辽西。

形式:

春闺二首

唐朝-崔道融

欲剪宜春字,春寒入剪刀。

辽阳在何处,莫望寄征袍。

形式:

访僧不遇

唐朝-崔道融

寻僧已寂寞,林下锁山房。

松竹虽无语,牵衣借晚凉。

形式:

田上

唐朝-崔道融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形式:

月夕

唐朝-崔道融

月上随人意,人闲月更清。

朱楼高百尺,不见到天明。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