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形式:

诗词简介

这是唐初诗僧王梵志所创作的一首五言无题诗。全诗通篇白话,语言风趣,同时充满绵绵的禅意。

王梵志诗多无题,这首诗的内容是肯定生命的短暂,死亡的必然。既可以解释为否定长生的观念,即对世事加以讥笑,又很具“黑色幽默”特色,即面对死亡不可避免的事实,诗人无可奈何地自我解嘲。

“城外土馒头”,以土馒头这样的大白话来喻坟墓,虽不免残酷,还是让人忍俊不禁,“土馒头”弃之城外,可见世人身死之后的孤寂,而生时的荣华富贵显见得是没有意义的了。“馅草在城里”,坟墓既然是土馒头,坟中的人便是馒头中的肉馅了,这一比喻,几乎令人哭笑不得了,成为肉馅的就是死人,却“在城里”,可见生死乃必然,倏忽间两个世界。“一人吃一个”这样的大白话,竟然也可入诗,只有王梵志这样彻悟的人才敢为了。生命只有一次,死亡也不可多得,不论人们爱不爱吃这个“土馒头”,都得吃一个,而且只能吃一个。死后在城外的孤寂生活自然不能与城里的繁花似锦相比,可是,纵然“土馒头”内的生活没滋没味,却由不得人选,不如老老实实“莫嫌没滋味”。

在这首诗中诗人坦然面对生死,语调轻松幽默,但又并非视生死如儿戏般的不负责任的轻松,也并非强作欢颜的故作轻松,而是在正视自然规律彻悟生死后,对世人的讽诫。

宋代范成大曾把这首诗与王梵志的另一首诗“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的诗意铸为一联:“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十分精警,《红楼梦》中妙玉就很喜欢这两句诗,而“铁槛寺”、“馒头庵”的来历也在于此。

翻译

城外堆着一个个土包子,包子的馅心却在城里。

每人都须领受一个,没有滋味也没法嫌弃。

注释

馒头:这里比喻墓冢。

收录诗词(340)

王梵志(唐)

王梵志简介

唐初白话诗僧,原名梵天,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南)人,字、号、生平、家世均不详,约唐初数十年间(隋明帝杨广至唐高宗李治年间前后)在世。幼时家境尚殷富,多读诗书,曾有妻室儿女,中年后家业败落,遂皈信佛教。晚况萧条,享年逾七十。喜作诗宣弘佛理劝诫世人,以说理议论为主,对世态人情多讽刺和揶揄。其诗语言浅近,多用村言俚语,在唐时民间流传颇广,人谓「不守经典,皆陈俗语,非但智士回意,实易愚夫改容,远近传闻,劝惩令善」。约在八、九世纪间传入日本。对唐代诗人寒山等创作有较大影响,王维、顾况、白居易、皎然等也有风格近似的诗作。宋代还有仿作。明清以后因作品不容于正统,大部已佚,《全唐诗》未收。敦煌藏经洞发现其诗手抄本后,才又获国内外重视。后人的辑本有1925年刘复校录本,1935年郑振铎校补本。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收集敦煌本王梵志诗集以及散见的佚诗,比较完备。

相关古诗词

吾富有钱时

唐朝-王梵志

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

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袍袄。

吾出经求去,送吾即上道。

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

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

邂逅暂时贫,看吾即貌哨。

人有七贫时,七富还相报。

图财不顾人,且看来时道。

形式:

诗二首

唐朝-王梵志

【其一】

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

相打长伏弱,至死不入县。

【其二】

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

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形式:

慧心近空心

唐朝-王梵志

慧心近空心,非关髑髅孔。

对面说不识,饶你母信董。

形式:

无题

唐朝-王梵志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形式:

无题

唐朝-王梵志

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

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

形式:

道情诗

唐朝-王梵志

我昔未生时,冥冥无所知。

天公强生我,生我复何为。

无衣使我寒,无食使我饥。

还你天公我,还我未生时。

形式:

立身存笃信

唐朝-王梵志

立身存笃信,景行胜将金。

在处人携接,谙知无负心。

形式:

隐去来二首

唐朝-王梵志

【其一】

隐去来,寻空有。

空有必竟两无名,二境安心欲何守。

不长不短鉴空心,若见空心还上有。

空有俱遣法无依,智者融心自安偶。

隐去来,勿浪波波走。

【其二】

隐去来,隐去游朝市。

不离烦恼原,无希真妙理。

对镜息贪痴,何假求高士。

是非不二见,法界同昆季。

隐去来,大乐无基心。

形式:

家中渐渐贫

唐朝-王梵志

家中渐渐贫,良由慵懒妇。

长头爱床坐,饱吃没娑肚。

频年勤生儿,不肯收家具。

饮酒五夫敌,不解缝衫袴。

事当好衣裳,得便走出去。

不要男为伴,心里恒攀慕。

东家能湼舌,西家好合[斗]。

两家既不和,角眼相蛆姡。

别觅好时对,趁却莫交住。

形式:

七言一首

唐朝-王梵志

生时不共作荣华,死后随车强叫唤。

齐头送到墓门回,分你钱财各头散。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