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形式:

诗词简介

题为菊,但通篇不用一个菊字,但句句写菊。

“王孙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种野生草,个头较高,从外形看,与菊苗太大的差别,养尊处优的公子王孙们,是很容易把菊苗当作蓬蒿的。作者直抒胸臆,直截了当地训斥王孙公子“菊草不分”。其实这是鄙视他们不识人才。下一句就更能看出作者的用意了。

“九日枝枝近鬓毛”,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重阳节,这一天,我们的先人登高、赏菊、饮酒,佩茱萸囊,把菊花插戴于鬓上。这第二句是说,菊苗到了重阳节,就会开出美丽的花朵,这与蓬蒿有了本质的区别。你看,一枝又一枝的菊花插在大家的鬓髮间。请问:有乱插蓬蒿的吗?哈哈没有。这第二句,作者作为菊花是多么自豪啊,人们终于认识到它的价值。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

“露湿秋香满池岸”,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在这里,“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明丽。“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交织融合所产生的魅力。

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初唐崇文馆学士崔融曾作《瓦松赋》,其自序云:“崇文馆瓦松者,产于屋溜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桐君(医师)莫赏,梓匠(木工)难甄”。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这结尾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抉示,诗意得到了升华。

咏物诗不能没有物,但亦不能为写物而写物。纯粹写物,即使逼真,也不过是“袭貌遗神”,毫无生气。此诗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菊,简直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

翻译

公子贵族莫把菊苗看成普通野生草,重阳佳节,插菊在鬓髪,朵朵争俏。

露水阳光让菊花更丰润,香满池岸绿满池岸,因此它从来不用羡慕寄生的瓦松是不是很高。

注释

菊:此处暗指品德高尚的人。

王孙:公子哥。

比:看作。

蓬蒿:野生草。

九日:重阳节。

秋香:菊花。

由来:因此从来。

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收录诗词(327)

郑谷(唐)

郑谷简介

郑谷,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棠、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相关古诗词

淮上与友人别

唐朝-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形式:

别同志

唐朝-郑谷

所立共寒苦,平生同与游。

相看临远水,独自上孤舟。

天澹沧浪晚,风悲兰杜秋。

前程吟此景,为子上高楼。

形式:

送进士卢棨东归

唐朝-郑谷

灞岸草萋萋,离觞我独携。

流年俱老大,失意又东西。

晓楚山云满,春吴水树低。

到家梅雨歇,犹有子规啼。

形式:

从叔郎中諴辍自秋曹分符安陆属群盗倡炽流毒江壖竟以援兵不来城池失守例削今任却叙省衔退居荆汉之间颇得琴尊之趣因有寄献

唐朝-郑谷

华省称前任,何惭削一麾。

沧洲失孤垒,白发出重围。

苦节翻多难,空山自喜归。

悠悠清汉上,渔者日相依。

形式:

送徐涣端公南归

唐朝-郑谷

青衿离白社,朱绶始言归。

此去应多羡,初心尽不违。

江帆和日落,越鸟近乡飞。

一路春风里,杨花雪满衣。

形式:

送祠部曹郎中邺出守洋州

唐朝-郑谷

为儒欣出守,上路亦戎装。

旧制诗多讽,分忧俗必康。

开怀江稻熟,寄信露橙香。

郡阁清吟夜,寒星识望郎。

形式:

送进士许彬

唐朝-郑谷

泗上未休兵,壶关事可惊。

流年催我老,远道念君行。

残雪临晴水,寒梅发故城。

何当食新稻,岁稔又时平。

形式:

次韵和王驾校书结绶见寄之什

唐朝-郑谷

直应归谏署,方肯别山村。

勤苦常同业,孤单共感恩。

醉披仙鹤氅,吟扣野僧门。

梦见君高趣,天凉自灌园。

形式:

秘阁伴直

唐朝-郑谷

秘阁锁书深,墙南列晚岑。

吏人同野鹿,庭木似山林。

浅井寒芜入,回廊叠藓侵。

闲看薛稷鹤,共起五湖心。

形式:

送太学颜

唐朝-郑谷

平楚干戈后,田园失耦耕。

艰难登一第,离乱省诸兄。

树没春江涨,人繁野渡晴。

闲来思学馆,犹梦雪窗明。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