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女词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形式:

诗词简介

施肩吾有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儿,在诗中不止一次提到,如:“姊妹无多兄弟少,举家鍾爱年最小。有时绕树山雀飞,贪看不待画眉了。”(《效古词》)而《幼女词》这首五言古诗更是含蓄兼风趣的妙品。

诗一开始就着力写幼女之“幼”,先就年龄说,“才六岁”,说“才”不说“已”,意谓还小着呢。再就智力说,尚“未知巧与拙”。这话除表明“幼”外,更有多重意味。表面是说她分不清什么是“巧”、什么是“拙”这类较为抽象的概念;其实,也意味着因幼稚不免常常弄“巧”成“拙”,比方说,会幹出“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左思),“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杜甫)一类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此外,这里提“巧拙”实偏义于“巧”,暗关末句“拜新月”事。读者一当把二者联系起来,就意会这是在七夕,如同目睹如此动人的“乞巧”场面:“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诗中并没有对人物往事及活动场景作任何叙写,由于巧下一字,就令人想象无穷,收到含蓄之效。

前两句刻划女孩的幼稚之后,末二句就集中于一件情事。时间是七夕,因前面已由“巧”字作了暗示,三句只简作一“夜”字。地点是“堂前”,这是能见“新月”的地方。小女孩幹什么呢?她既未和别的孩子一样去寻找萤火,也不向大人索瓜果,却郑重其事地在堂前学着大人“拜新月”呢。读到这里,令人忍俊不禁。“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的少女拜月,意在乞巧,而这位“才六岁”的乳臭未乾的小女孩拜月,是“不知巧”而乞之,“与‘细语人不闻’(李端《拜新月》)情事各别”(沈德潜语)啊。尽管作者叙述的语气客观,但“学人”二字传达的语义却是揶揄的。小女孩拜月,形式是成年的,内容却是幼稚的,这形成一个冲突,幽默滑稽之感即由此产生。小女孩越是弄“巧”学人,便越发不能藏“拙”。这个“小大人”的形象既逗人而有趣,又纯真而可爱。

这类以歌颂童真为主题的作品,可以追溯到晋左思《娇女诗》,那首五古用铺张的笔墨描写了两个小女孩种种天真情事,颇能穷形尽态。而五绝容不得铺叙。如果把左诗比作画中工笔,则此诗就是画中写意,它删繁就简,削多成一,集中笔墨,只就一件情事写来,以概见幼女的全部天真,甚而勾画出了一幅笔致幽默、妙趣横生的风俗小品画,显示出作者白描手段的高超。

翻译

小女孩方才到六岁,区分不了灵巧愚拙。

黄昏她在正堂前面,学着大人膜拜新月。

注释

幼女:指年纪非常小的女孩

未知:不知道

向夜:指日暮时分。向,接近、将近。

拜新月:古代习俗。

收录诗词(211)

施肩吾(唐)

施肩吾简介

唐睦州分水人,字希圣。宪宗元和进士。后隐居洪州西山,世称“华阳真人”。为诗奇丽。有《西山集》。

相关古诗词

代征妇怨

唐朝-施肩吾

寒窗羞见影相随,嫁得五陵轻薄儿。

长短艳歌君自解,浅深更漏妾偏知。

画裙多泪鸳鸯湿,云鬓慵梳玳瑁垂。

何事不看霜雪里,坚贞惟有古松枝。

形式:

送人

唐朝-施肩吾

见说南行偏不易,中途莫忘寄书频。

凌空瘴气堕飞鸟,解语山魈恼病人。

闽县绿娥能引客,泉州乌药好防身。

异花奇竹分明看,待汝归来画取真。

形式:

赠边将

唐朝-施肩吾

轻生奉国不为难,战苦身多旧箭瘢。

玉匣锁龙鳞甲冷,金铃衬鹘羽毛寒。

皂貂拥出花当背,白马骑来月在鞍。

犹恐犬戎临虏塞,柳营时把阵图看。

形式:

上礼部侍郎陈情

唐朝-施肩吾

九重城里无亲识,八百人中独姓施。

弱羽飞时攒箭险,蹇驴行处薄冰危。

晴天欲照盆难反,贫女如花镜不知。

却向从来受恩地,再求青律变寒枝。

形式:

送端上人游天台

唐朝-施肩吾

师今欲向天台去,来说天台意最真。

溪过石桥为险处,路逢毛褐是真人。

云边望字钟声远,雪里寻僧脚迹新。

只可且论经夏别,莫教琪树两回春。

形式:

惜花

唐朝-施肩吾

落尽万株红,无人解系风。

今朝芳径里,惆怅锦机空。

形式:

幼女词

唐朝-施肩吾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形式:

弋阳访古

唐朝-施肩吾

行逢葛溪水,不见葛仙人。

空抛青竹杖,咒作葛陂神。

形式:

幽居乐

唐朝-施肩吾

万籁不在耳,寂寥心境清。

无妨数茎竹,时有萧萧声。

形式:

湘川怀古

唐朝-施肩吾

湘水终日流,湘妃昔时哭。

美色已成尘,泪痕犹在竹。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