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其一】
燕子将雏语夏深,绿槐庭院不多阴。
西窗一雨无人见,展尽芭蕉数尺心。
【其二】
双鹭能忙翻白雪,平畴许远涨清波。
钩帘百顷风烟上,卧看青云载雨过。
《即事二首》是两首写夏天景物的诗。第一首写夏日已深,不从温度升高方面形容,却从母燕已经孵出雏燕,而且还能告诉皱燕,夏日已深,虽有绿槐,但井未能布满中庭使其感到阴凉种种涉想着笔,则物候自见。接下去,又是一转,不写夏日,却写夏雨,不写雨後之凉,却写无人察觉的芭蕉之长。这一在动中见静的写法,也在读者意料之外。再者,三四两句,若写成散文,便是:一雨之後,芭蕉展尽数尺之心,而无人见到。同样,下一首的三四句则应写成:钩帘卧看,百顷风烟之上,有青云载雨飘过。我国古代诗歌,特别是今体律绝,具有严格的韵律,当语法与韵律发生矛盾无法统一的时候,诗人一般是还就韵律而不顾语法的。
第二首写转晴之後,雨意尚未全消。在一片茫茫水域之上,细则见双鹭这样地飞,大则见清彼那样地涨。而这些景物虽有巨细之殊,却都是从上向下所见,而由下朝上一看,则在广阔无际水天相接的空间中,正驶过雨云,可见雨是随时可以再下的。以卧游之人与载雨之云对照,物态动而人心静,这也就是俗语所说「心静自然凉」。再者,今体诗通常以两个字构成一个音节单位。一句五言诗便由两个半音节组成,一句七言诗便由三个半音节组成。那半个音节通常放在句尾或五言的第三个字,七言的第五个字。但偶尔也有例外,如此诗的一二句,便要读作「双鹭—能—忙翻—白雪,平畴—许—远涨——清波」,而不能读成「双鹭—能忙—翻白—雪,平畴—许还—涨清—波」。这和上首三四句一样,都有些特殊。读者应加注意。
汪藻,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字彦章,号浮溪,又号龙溪,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汪谷之子。先世籍贯婺源,后移居饶州德兴(今属江西)。其著名代表作是《建炎三年十一月三日德音》。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如酒。
永日钩帘坐,乘流颇自怡。
手邀飞絮住,目送远花移。
官牒吾何有,邮签汝漫知。
关心淹速事,无复少年时。
既雨堤仍注,无风浪更扬。
麦登孤市沸,榆老半川凉。
击汰吴侬勇,传掫楚戍荒。
只应今夜月,儿女话他乡。
晓日轻桡动,波光满座隅。
岸遥双燕去,天霁百禽呼。
衰白看明镜,飘零倒浊壶。
长年作羁旅,三径有人无。
缥缈风烟上,谁栽柏满庭。
诸郎浑玉雪,前哲想丹青。
举国思人鉴,重泉掩德星。
空馀千载事,寒露泣秋萤。
自夺幽人去,江山胜气无。
只今埋宿草,谁复奠生刍。
满世儒冠宠,他年史笔诛。
未应丘壑底,遗恨失金朱。
一雨四十日,羲和安在哉。
路忧石头滑,云怕天心开。
隔水唤舟渡,逢人骑马来。
闻言江北好,一笑为传杯。
汾水游仍远,瑶池宴未归。
航迁群庙主,矢及近臣衣。
胡马窥天堑,边烽断日畿。
百年淮海地,回首复成非。
草草官军渡,悠悠敌骑旋。
方尝勾践胆,已补女娲天。
诸将争阴拱,苍生忍倒悬。
乾坤满群盗,何日是归年。
身老今何向,兵拿未肯休。
经旬甘半菽,尽室委扁舟。
台拆星犹熭,农饥麦未秋。
日边无一使,儿女讵知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