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序

朕闻上古其风朴略,虽因心之孝已萌,而资敬之礼犹简,及乎仁义既有,亲誉益著。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于是以顺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扬名之义彰矣。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是知孝者,德之本欤?

《经》曰:“昔者明王之以孝理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朕尝三复斯言,景行先哲,虽无德教加于百姓,庶几广爱刑于四海。嗟乎,夫子没而微言绝,异端起而大义乖。况泯绝于秦,得之者皆煨烬之末;滥觞于汉,传之者皆糟粕之余。故鲁史《春秋》,学开五传;《国风》、《雅》、《颂》,分为四诗。去圣逾远,源流益别。

近观《孝经》旧注,蝽驳尤甚。至于迹相祖述,殆且百家。业擅专门,犹将十室。希升堂者,必自开户牖。攀逸驾者,必骋殊轨辙。是以道隐小成,言隐浮伪。且传以通经为义,义以必当为主。至当归一,精义无二,安得不剪其繁芜,而撮其枢要也。

韦昭、王肃,先儒之领袖。虞翻、刘邵,抑又次焉。刘炫明安国之本,陆澄讥康成之注。在理或当,何必求人?今故特举六家之异同,会五经之旨趣;约文敷畅,义则昭然;分注错经,理亦条贯。写之琬琰,庶有补于将来。

且夫子谈经,志取垂训。虽五孝之用则别,而百行之源不殊。是以一章之中,凡有数句;一句之内,意有兼明;具载则文繁,略之又义阙。今存于疏,用广发挥。

形式:
收录诗词(75)

李隆基(唐)

李隆基简介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年出生在神都洛阳,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清朝为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后赐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756年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762年病逝,葬于泰陵。

相关古诗词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唐朝-李隆基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形式:

端午

唐朝-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形式:

过大哥宅探得歌字韵

唐朝-李隆基

鲁卫情先重,亲贤爱转多。

冕旒丰暇日,乘景暂经过。

戚里申高宴,平台奏雅歌。

复寻为善乐,方验保山河。

形式:

同玉真公主过大哥山池

唐朝-李隆基

地有招贤处,人传乐善名。

鹜池临九达,龙岫对层城。

桂月先秋冷,蘋风向晚清。

凤楼遥可见,仿佛玉箫声。

形式:

惟此温泉是称愈疾岂予独受其福思与兆人共之乘暇巡游乃言其志

唐朝-李隆基

桂殿与山连,兰汤涌自然。

阴崖含秀色,温谷吐潺湲。

绩为蠲邪著,功因养正宣。

愿言将亿兆,同此共昌延。

形式:

旋师喜捷

唐朝-李隆基

边服胡尘起,长安汉将飞。

龙蛇开阵法,貔虎振军威。

诈虏脑涂地,征夫血染衣。

今朝书奏入,明日凯歌归。

形式:

途次陕州

唐朝-李隆基

境出三秦外,途分二陕中。

山川入虞虢,风俗限西东。

树古棠阴在,耕馀让畔空。

鸣笳从此去,行见洛阳宫。

形式:

野次喜雪

唐朝-李隆基

拂曙辟行宫,寒皋野望通。

繁云低远岫,飞雪舞长空。

赋象恒依物,萦回屡逐风。

为知勤恤意,先此示年丰。

形式:

送贺知章归四明

唐朝-李隆基

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

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

独有青门饯,群僚怅别深。

形式:

轩游宫十五夜

唐朝-李隆基

行迈离秦国,巡方赴洛师。

路逢三五夜,春色暗中期。

关外长河转,宫中淑气迟。

歌钟对明月,不减旧游时。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