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形式:

诗词简介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全诗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翻译

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联翩。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评注

《鉴诫录》:刘禹锡尚书有《望洞庭》之句,雍使君陶有《咏君山》之诗,其如作者之才,往往暗合。刘《望洞庭》诗曰:「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雍《咏君山》诗曰:「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韵语阳秋》:诗家有换骨法,谓用古人意而点化之,使加工也。……刘禹锡云:「遥望洞庭山水翠,折银盘里一青螺。」山谷点化之,则云:「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四溟诗话》:意巧则浅,若刘禹锡「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是也。

收录诗词(815)

刘禹锡(唐)

刘禹锡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相关古诗词

陋室铭

唐朝-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形式:

石头城

唐朝-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形式:

秋词(其一)

唐朝-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形式:

竹枝词(其一)

唐朝-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形式:

蜀先主庙

唐朝-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形式:

望洞庭

唐朝-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形式:

秋词(其二)

唐朝-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形式:

西塞山怀古

唐朝-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形式:

和乐天春词

唐朝-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形式:

送韦秀才道冲赴制举

唐朝-刘禹锡

惊禽一辞巢,栖息无少安。

秋扇一离手,流尘蔽霜纨。

故侣不可追,凉风日已寒。

远逢杜陵士,别尽平生欢。

逐客无印绶,楚江多芷兰。

因居暇时游,长铗不复弹。

阅书南轩霁,縆瑟清夜阑。

万境身外寂,一杯腹中宽。

伊昔玄宗朝,冬卿冠鸳鸾。

肃穆升内殿,从容领儒冠。

游夏无措词,阳秋垂不刊。

至今群玉府,学者空纵观。

世人希德门,揭若攀峰峦。

之子尚明训,锵如振琅玕。

一旦西上书,斑衣拂征鞍。

荆台宿暮雨,汉水浮春澜。

君门起天中,多士如星攒。

烟霞覆双阙,抃舞罗千官。

清漏滴铜壶,仙厨下雕槃。

荧煌仰金榜,错落濡飞翰。

古来才杰士,所嗟遭时难。

一鸣从此始,相望青云端。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