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形式:

诗词简介

此诗主要描写终南山的余雪,通过山峰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景色虽好,不知有多少寒士受冻。全诗咏物寄情,意在言外,精练含蓄,朴实俏丽,意境清幽,给人以清新之美。

翻译

韵译

从长安望终南山北景色秀美,远看岭上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夕阳微光染亮树梢,长安城中傍晚反增阵阵轻寒。

散译

终南山北坡一片清丽,皑皑积雪似白云飘浮在天际。林梢被初晴的阳光映照得分外透明,黄昏的城里又增添了阵阵寒气。

注释

终南:终南山,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馀(yú)雪:指未融化之雪。馀,即余。

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林表:林外,林梢。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暮寒:傍晚的寒气。

评注

明·高棅《增订评注唐诗正声》:凛凛有寒色。

明·徐用吾《唐诗分类绳尺》:结句有讽。

明·李攀龙《唐诗训解》:已霁犹寒,越见积雪。

明·钟惺《唐诗归》:说得缥缈森秀。

明·玉遮《唐诗选》:“浮”字极好,诗亦佳绝,但只赋得积雪,不赋得余雪。

清·王夫之《诗绎》:庸手必刻画残雪正面矣,作者三四只用托笔写意,体格高浑。

清·吴敬夫《唐诗归折衷》:可见诗不论何体,终期意尽而止。凡绝句意不尽者,皆未成之律诗也。

清·焦袁熹《此木轩论诗汇编》:如此不拘,诗安得不高?意尽即不须续,更难在举场中作如此事。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此首须看其安放题面次第,如月吐层云,光明渐现,闭目犹觉宛然也。此诗处处针线细密,真绣鸳鸯手也。······此外真更不能添一语也。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写“残”字高浑。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苍秀之笔,与韦相近。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古今雪诗,惟羊孚一赞及陶渊明“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及祖咏“终南阴岭秀”一篇,右丞“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韦左司“门对寒流雪满山”句,最佳。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咏高山积雪,若从正面着笔,不过言山之高,雪之色,及空翠与皓素相映发耳。此诗从侧面着想,言遥望雪后南山,如开霁色,而长安万户,便觉生寒,则终南之高寒可想。用流水对句,弥见诗心灵活。且以霁色为喻,确是积雪,而非飞雪,取譬殊工。

收录诗词(36)

祖咏(唐)

祖咏简介

祖咏,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与王维友善。王维在济州赠诗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赠祖三咏》)其流落不遇的情况可知。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长期未授官。后入仕,又遭迁谪,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

相关古诗词

望蓟门

唐朝-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形式:

终南望余雪

唐朝-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形式:

谒河上公庙

唐朝-祖咏

河上公遗迹,迹凉在道边。

草生空庙里,□□□□□。

□□□知圣,腾空更表仙。

孝文皇帝后,《章句》至今传。

形式:

扈从御宿池

唐朝-祖咏

君王既巡狩,辇道入秦京。

远树低枪垒,孤峰入幔城。

寒疏清禁漏,夜警羽林兵。

谁念迷方客,长怀魏阙情。

形式:

赠苗发员外

唐朝-祖咏

宿雨朝来歇,空山天气清。

盘云双鹤下,隔水一蝉鸣。

古道黄花落,平芜赤烧生。

茂陵虽有病,犹得伴君行。

形式:

答王维留宿

唐朝-祖咏

四年不相见,相见复何为。

握手言未毕,却令伤别离。

升堂还驻马,酌醴便呼儿。

语嘿自相对,安用傍人知。

形式:

长乐驿留别卢象裴总

唐朝-祖咏

朝来已握手,宿别更伤心。

灞水行人渡,商山驿路深。

故情君且足,谪宦我难任。

直道皆如此,谁能泪满襟。

形式:

送刘高邮棁使入都

唐朝-祖咏

常闻积归思,昨夜又兼秋。

乡路京华远,王程江水流。

吴歌喧两岸,楚客醉孤舟。

渐觉潮初上,悽然多暮愁。

形式:

宴吴王宅

唐朝-祖咏

吴王承国宠,列第禁城东。

连夜徵词客,当春试舞童。

砌分池水岸,窗度竹林风。

更待西园月,金尊乐未终。

形式:

观华岳

唐朝-祖咏

西入秦关口,南瞻驿路连。

彩云生阙下,松树到祠边。

作镇当官道,雄都俯大川。

莲峰径上处,仿佛有神仙。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