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形式:

诗词简介

这首托物言志诗的咏物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藉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整首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作者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翻译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注释

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虚词,形容很多;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全不怕:一作「全不惜」、一作「浑不怕」、一作「全不顾」。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人世间。

收录诗词(436)

于谦(明)

于谦简介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祖籍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

相关古诗词

石灰吟

明朝-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形式:

观书

明朝-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吾庐别有春。

形式:

春寒病中自慰

明朝-于谦

别离惊岁换,老病怯春寒。

脱帻拥衾卧,移书就枕看。

暗将归计卜,聊把客怀宽。

早晚金台路,东风拂绣鞍。

形式:

冬至日思亲

明朝-于谦

客里逢佳节,天涯忆老亲。

葭灰初应候,梅蕊渐回春。

醉讶朱颜好,愁添白发新。

孤云恒在望,翘首欲沾巾。

形式:

郑州遇学正沈平之

明朝-于谦

一从分袂后,两地各悽然。

道路千山隔,音书几度传。

相逢成感慨,欲别更留连。

清话休辞久,重来又隔年。

形式:

喜雪

明朝-于谦

冻迷鸳瓦冷,花簇凤城春。

和气成三白,欢声洽万人。

楼台失远近,草木动精神。

丰稔何须卜,尧年瑞应频。

形式:

八月四日夜月

明朝-于谦

谁将白玉钩,挂向柳梢头。

镜缺姮娥恨,眉颦越女羞。

生光从此夜,满魄待中秋。

但愿团圆夕,相看入凤楼。

形式:

榖日喜晴

明朝-于谦

榖日晴明好,丰年信可期。

雪消风澹澹,天暖日迟迟。

东作因时起,西成与岁宜。

忧民无限意,对此暂舒眉。

形式:

绛州分司谩兴

明朝-于谦

高居远尘世,嘉木结繁阴。

叶密藏山果,池清立水禽。

帘垂花隔户,石迸笋穿林。

镇日看书坐,翛然解俗襟。

形式:

暑月将自太原巡汴

明朝-于谦

三晋冲寒到,中州冒暑回。

山川元不改,节候自相催。

绿树连天暗,红葵向日开。

太行云缥缈,搔首意徘徊。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