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形式:

诗词简介

这首小词抒发初秋时节淡淡的哀愁,语意极含蕴、极有分寸,作者只从景物的变易和主人公细微的感觉着笔,而不正面写情,读来却使人品味到句句寓情、字宇含愁。上片写酒醉浓睡。下片写秋景,隐示闲愁之因。这首词除了「绿酒」、「银屏」是富贵语外,大都写得比较清新,它的华贵气象完全融合在闲雅的风调之中。通篇出之以平淡之笔,和婉之音,声调自然,意境清幽,虽承花间馀绪,却能自成一格。

翻译

微微的秋风正在细细吹拂,梧桐树叶正在轻飘飘坠下。初尝香醇绿酒让人陶醉,在小窗之前一枕酣眠浓睡。紫薇和朱槿在秋寒里凋残,只有夕阳映照着楼阁栏杆。双燕到了将要南归的季节,镶银箔的屏风昨夜已微寒。

注释

金风:金风:秋风,古代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演变,秋属金,故称秋风为金风。

叶叶梧桐坠:梧桐树叶一片一片地坠落。

绿酒:古代土法酿酒,酒色黄绿,诗人称之为绿酒。五代南唐冯延巳《长命女》词:「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紫薇朱槿:花名。紫薇:落叶小乔木,花红紫或白,夏日开,秋天凋,故又名「百日红」。朱槿:红色木槿,落叶小灌木,夏秋之交开花,朝开暮落。又名扶桑。

却照:正照。

归:归去,指秋天燕子飞回南方。

银屏:屏风上以云母石等物镶嵌,洁白如银,故称银屏,又称云屏。

评注

清先著、程洪《词洁辑评》卷一:(晏殊《清平乐》)情景相副,宛转关生,不求工而自合。宋初所以不可及也。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纯写秋来景色,惟结句略含清寂之思,情味于言外求之,宋初之高格也。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以景纬情,妙在不着意为之,而自然温婉。「金风」两句,写节候景物。「绿酒」两句,写醉卧情事。「紫薇」两句,紧承上片,写醒来景象,庭院萧条,秋花都残,痴望斜阳映阑,亦无聊之极。「双燕」两句,既惜燕归,又伤人独,语不说尽,而韵特胜。

叶嘉莹《大晏词的欣赏》:在这一首词中,既找不到中国诗人所一贯共有的伤离怨别、叹老悲穷的感伤,甚至也找不到前面第一点所谈到的大晏所特有的情中有思的思致。在这一首词中,它所表现的,只是在闲适的生活中的一种优美而纤细的诗人的感觉。

收录诗词(352)

晏殊(宋)

晏殊简介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南昌进贤)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相关古诗词

望仙门 · 玉壶清漏起微凉

宋代-晏殊

玉壶清漏起微凉,好秋光。金杯重叠满琼浆,会仙乡。

新曲调丝管,新声更颭霓裳。博山炉暖泛浓香,泛浓香,为寿百千长。

形式:

蝶恋花

宋代-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形式:

浣溪沙 · 一曲新词酒一杯

宋代-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形式:

玉堂春 · 帝城春暖

宋代-晏殊

帝城春暖。御柳暗遮空苑。海燕双双,拂扬帘栊。女伴相携、共绕林间路,折得樱桃插髻红。

昨夜临明微雨,新英遍旧丛。宝马香车、欲傍西池看,触处杨花满袖风。

形式:

清平乐

宋代-晏殊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形式:

破阵子

宋代-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形式:

清平乐

宋代-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形式:

浣溪沙 · 一向年光有限身

宋代-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形式:

木兰花

宋代-晏殊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玉钩栏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形式:

踏莎行

宋代-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