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旧卒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形式:

诗词简介

这首诗通过一个久戍幸存的老兵的遭遇,反映了唐朝末年那个动乱时代的景象。

湟水源出青海,东流入甘肃与黄河汇合。湟水流域及与黄河合流的一带地方称“河湟”。诗中“河湟”指吐蕃统治者从唐肃宗以来所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吐蕃以秦、原、安乐三州及右门等七关归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张义潮略定瓜、伊等十州,遣使入献图籍,于是河湟之地尽复。近百年间的战争给人民造成巨大痛苦。此诗所写的“河湟旧卒”,就是当时久戍幸存的一个老兵。诗通过这个人的遭遇,反映出了那个动乱时代。

此诗叙事简淡,笔调亦闲雅平和,意味很不易一时穷尽。首句言“随将讨河湟”似乎还带点豪气;次句说“时清返故乡”似乎颇为庆幸;在三句所谓“十万汉军零落尽”的背景下尤见生还之难能,似乎更可庆幸。末了集中为人物造象,那老兵在黄昏时分吹笛,似乎还很悠闲自得呢。

以上说的都是“似乎”如此,当读者细玩诗意却会发现全不如此。通篇诗字里行间、尤其是“独吹边曲向残阳”的图景中,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哀伤。“残阳”二字所暗示的日薄西山的景象,对一位“头白”老人来说,那几乎是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的一个象征。一个“独”字又交代了这个老人目前处境,暗示出他从军后家园所发生的重大变故,使得他垂老无家。这个字几乎抵得上古诗《十五从军征》的全部内容:少小从军,及老始归,而园庐蒿藜,身陷穷独之境。从“少年”到“头白”,多少年的殷切盼望,俱成泡影。

而此人毕竟是生还了,而更多的边兵有着更其悲惨的命运,他们暴骨沙场,是永远回不到家园了。“十万汉军零落尽”,就从侧面落笔,反映了唐代人民为战争付出的惨重代价,这层意思却是《十五从军征》所没有的,它使此绝句所表达的内容更见深广。这层意思通过幸存者的伤悼来表现,更加耐人玩味。而这伤悼没明说出,是通过“独吹边曲”四字见出的。边庭的乐曲,足以勾起征戍者的别恨、乡思,他多年来该是早已听腻了。既已生还故乡,似不当更吹。却偏要吹,可见旧恨未消。这大约是回家后失望无聊情绪的自然流露。他西向边庭(“向残阳”)而吹之,又当饱含对于弃骨边地的故人、战友的深切怀念,这又是日暮之新愁了。“十万汉军零落尽”,而幸存者又陷入不幸之境,则“时清”二字也值得玩味了,那是应加上引号的。

可见此诗句意深婉,题旨与《十五从军征》相近而手法相远。古诗铺述丰富详尽,其用意与好处都易看出;而“作绝句必须涵括一切,笼罩万有,着墨不多,而蓄意无尽,然后可谓之能手,比古诗当然为难”(陶明濬《诗说杂记》),此诗即以含蓄手法抒情,从淡语中见深旨,故能短语长事,愈读愈有味。

收录诗词(168)

张乔(唐)

张乔简介

张乔,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今安徽贵池人,懿宗咸通中年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称“咸通十哲”。黄巢起义时,隐居九华山以终。其诗多写山水自然,不乏清新之作诗清雅巧思,风格也似贾岛。《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卷。事见《唐诗纪事》卷十七,《唐才子传》卷十。

相关古诗词

书边事

唐朝-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形式:

郢州即事

唐朝-张乔

孤城临远水,千里见寒山。

白雪无人唱,沧洲尽日闲。

鸟归残烧外,帆出断云间。

此地秋风起,应随计吏还。

形式:

送宾贡金夷吾

唐朝-张乔

渡海登仙籍,还家备汉仪。

孤舟无岸泊,万里有星随。

积水浮魂梦,流年半别离。

东风未回日,音信杳难期。

形式:

华山

唐朝-张乔

谁将倚天剑,削出倚天峰。

众水背流急,他山相向重。

树黏青霭合,崖夹白云浓。

一夜盆倾雨,前湫起毒龙。

形式:

滕王阁

唐朝-张乔

昔人登览处,遗阁大江隅。

叠浪有时有,闲云无日无。

早凉先燕去,返照后帆孤。

未得营归计,菱歌满旧湖。

形式:

寄处士梁烛

唐朝-张乔

贤哉君子风,讽与古人同。

采药楚云里,移家湘水东。

星霜秋野阔,雨雹夜山空。

早晚相招隐,深耕老此中。

形式:

送许棠下第游蜀

唐朝-张乔

天下猿多处,西南是蜀关。

马登青壁瘦,人宿翠微闲。

带雨逢残日,因江见断山。

行歌风月好,莫老锦城间。

形式:

题终南山白鹤观

唐朝-张乔

上彻炼丹峰,求玄意未穷。

古坛青草合,往事白云空。

仙境日月外,帝乡烟雾中。

人间足烦暑,欲去恋松风。

形式:

赠边将

唐朝-张乔

将军夸胆气,功在杀人多。

对酒擎钟饮,临风拔剑歌。

翻师平碎叶,掠地取交河。

应笑孔门客,年年羡四科。

形式:

吊建州李员外

唐朝-张乔

铭旌归故里,猿鸟亦悽然。

已葬桐江月,空回建水船。

客传为郡日,僧说读书年。

恐有吟魂在,深山古木边。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