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刘道一

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

尚馀遗业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

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

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

形式:

诗词简介

刘道一是同盟会会员,光绪三十二年接受任务到湖南去联络哥老会,共同反清策划革命,又在长沙负责与设在日本的同盟会总部联系。当时浏阳、醴陵和萍乡三县交界处有六千多煤矿工人举行起义,他们是不久前加入同盟会的,刘道一也是领导人之一,不幸在这次起义中被满清政府逮捕杀害。这首诗是作者对他为革命牺牲的悼念。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革命阵营中失去了一员主将是如何的痛惜,也写出他自己迫切要求革命的心情和取得革命最后胜利的信心。

翻译

中国东南半壁数湘鄂最称雄险,你牺牲后,革命宏图也随之告吹。

留下来未完事业,任务还十分艰巨,有谁能象你这样慷慨,视死如归?

塞上的战马在秋风中悲声嘶叫,祖国遍地灾民,在黄昏里哀哀悲号,

哪一天最后胜利,痛饮黄龙之酒,要为你在长江边,举行盛大的祭悼。

注释

刘道一(公元1884年—公元1906年):祖籍湖南衡山,生于湘潭。青年时代,追随其兄刘揆一从事革命活动。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加入华兴会,联络会党准备起义,事败后流亡日本。次年,参加同盟会。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秋,刘道一参与领导的萍浏醴起义提前爆发,正在长沙运动新军的他在由衡阳返回长沙途中被捕。同年12月31日,他被清政府杀害于长沙浏阳门外,年仅二十二岁。他是留日学生中因反清革命被杀害的第一人,也是同盟会会员中为革命流血牺牲的第一个烈士。

刘郎:指刘道一

几时痛饮黄龙酒:“痛饮黄龙”是岳飞的典故。岳飞曾“豪于饮”而有酒失,其母及高宗赵构都让他戒酒,他也听从了劝告,立即断了酒,但他却发下誓愿:“直捣黄龙府(金国的都城),与诸君痛饮耳!”

奠:祭奠

收录诗词(2)

孙文(现代)

孙文简介

清末民初医师、政治家、革命家,中华民国开国元勋,中国国民党之创党人。幼名帝象,谱名德明,字载之,号日新、逸仙,室号品兰堂。生于大清帝国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翠亨村,祖籍广东省东莞县长安镇上沙村。流亡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在日本多尊称其为中山先生,「中山」实为姓,惟后讹传为「孙中山」,孙氏个人多用「孙文」或「孙逸仙」签署重要文件,罕用「孙中山」。1905年,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政纲,提出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12月29日,被十七省代表在南京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40年4月,国民政府明令尊称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国父。孙文童年曾受太平天国的老士兵影响,就有革命思想。但到了青年时期,他依旧未有行动,只期望进入官场,二十八岁上书清朝重臣李鸿章,建言改革,却遭遇李鸿章的冷落。孙文在澳门行医时加入澳门古老的秘密组织「少年中国党」,迈向革命。日本命令将兵遣师,侵入中国。1894年11月24日,孙文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中国国民党前身)。1895年,兴中会发动乙未广州起义。原本,孙文提倡以武装革命推翻满清统治以建立中华民国,但民国建立以后,他得不到北洋军人的信任、支持,所以他又提倡武力推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于是遭受许多非议。他提出三民主义等政治纲领,影响中国政治至深,中国国民党建立的政权继承他的党国体制和以党治军思想,尊其为唯一总理。

相关古诗词

挽刘道一

现代-孙文

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

尚馀遗业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

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

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

形式: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现代-孙文

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扰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矣。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余。时余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靰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余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余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余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