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林蓬山别驾一首

风骨都忘吏折腰,鸿泥踪迹倍魂消。

因缘旧证三生石,车笠新联八拜交。

片语性情通缟纻,中年丝竹奏箫韶。

他乡明月重圆夜,照见臣心水一条。

形式:
收录诗词(30)

吴子光(清)

吴子光简介

吴子光,年六十五。青少年时在家乡熟读儒家经典,博览诸子百家著作及稗官野史,然屡试不进,遂于道光十七年(1837)渡台,后寄籍台湾淡水,以课馆为业,暇则以诗文自遣。长于诗,尤长骈体。同治四年(1865)中举,受知于台湾道台徐宗干,充幕僚多年。同治七年(1868)应淡水知府陈培桂聘,参与《淡水厅志》之修撰。光绪四年(1878)应聘主讲文英书院。是年,彰化望族三角仔庄吕氏新葺筱云山庄,聘子光设教其中,宾主殊相得。从其游者除吕氏兄弟外,尚有:傅子亦、丘逢甲、谢颂臣及子光之侄吴师廉等。大抵而言,晚清本土才学之士,尽萃于斯。筱云轩藏书数万卷,无所不备,吴子光曾为之作藏书记。逝后,吕家礼葬之,并恤其家,越年,复出资刻其书。王松《台阳诗话》称其诗「专学晚唐」,「杰句名篇,美不胜录。」从〈小草拾遗序〉可知其少时好赋,原存有古律赋百馀篇;中年后,以近体诗为主要创作对象,亦存有二百多首,惜多所亡失。芸阁博学多才,然一生遭际不佳,「欲伸其文章报国之志而不可得」。于是,以东坡自况,名其文集为《一肚皮集》。共十八卷,于光绪元年(1875)刊刻行世,附诗作《小草拾遗》一卷。又著《三长赘笔》十六卷、《经馀杂录》十二卷。则诸史绪论、书后题跋、古今词语、词林典实之类。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尝辑其有关台湾史迹稿为《台湾纪事》,列为《台湾文献丛刊》第三十六种。民国六十八年(1979)中华民国史迹研究中心得其稿本,辑印为《吴子光全书》,民国九十年(2001)又由龙文出版社重印出版。今以《一肚皮集》所附《小草拾遗》为底本编校。

相关古诗词

借书一首

清代-吴子光

陆澄文史久成堆,手泽摩挲日百回。

往事已随流水去,他乡如遇故人来。

诗书浩劫消烽火,富贵浮名谢酒杯。

掩卷沉思开卷诵,青灯有味未心灰。

形式:

题沈以南茂才一家园

清代-吴子光

连朝听唱比红儿,人掩帘栊静画眉。

百尺楼台三品石,六朝花柳一家诗。

逢卿白眼风犹古,搔首青天句益奇。

忆否谪仙真面目,乐天以后有微之。

形式:

寄宋芷卿别驾

清代-吴子光

商声瑟瑟岁云秋,犹喜题襟共唱酬。

九曜灵根尊石丈,古梅清梦到罗浮。

客无风骨终嫌俗,官有仙心最近鸥。

一卷离骚一壶酒,美人香草总牢愁。

形式:

赠香根先生诗有序

清代-吴子光

五星奎聚照嵩台,大海成连遇异才。

论事不搜三古后,读书曾过八千来。

证将知己心非石,修到前身骨是梅。

历代史中循吏传,独尝甘苦味如回。

形式:

送梁星槎源明府之浦城任

清代-吴子光

鸾凤雄姿上九天,英年早著祖生鞭。

六条考绩存真鉴,百里程才让大贤。

宓子弦歌花作县,邺侯风骨吏如仙。

文章润色吾曹事,定有军民画像传。

形式:

赠林蓬山别驾一首

清代-吴子光

风骨都忘吏折腰,鸿泥踪迹倍魂消。

因缘旧证三生石,车笠新联八拜交。

片语性情通缟纻,中年丝竹奏箫韶。

他乡明月重圆夜,照见臣心水一条。

形式:

送李鉴堂之华封贰尹任一首

清代-吴子光

难得神交好弟兄,照颜古道最分明。

天留香雪旗亭壁,诗咏同袍范叔情。

两袖清风馀鹤俸,十年旧雨感鸥盟。

遥知此去河阳县,桃李花开春满城。

形式:

舆诵篇

清代-吴子光

廿年簪笔冠蓬莱,皇路驰驱负异才。

包老何曾关节到,使星遥识益州来。

功名钟鼎千秋定,衡岳云山此日开。

留取襜帷真面在,有人风骨傲寒梅。

形式:

舆诵篇

清代-吴子光

斗魁紫气应文昌,玉尺裁来教泽长。

三史三通新笔墨,一官一集古辞章。

轺车雨润春如海,台阁风生夜有霜。

至竟岘山功德在,丰碑和泪读襄阳。

形式:

舆诵篇

清代-吴子光

日出榑桑第一州,吟鞭到处许勾留。

虚堂镜影陈良翰,似水臣心郑子游。

夹道青旗杨柳驿,半轮卿月海天秋。

汉家遗迹燕山在,珍重铭勋笔力遒。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