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梦记

人之梦,异于常者有之:或彼梦有所往而此遇之者;或此有所为而彼梦之者;或两相通梦者。天后时,刘幽求为朝邑丞。尝奉使,夜归。未及家十余里,适有佛堂院,路出其侧。闻寺中歌笑欢洽。寺垣短缺,尽得睹其中。刘俯身窥之,见十数人,儿女杂坐,罗列盘馔,环绕之而共食。见其妻在坐中语笑。刘初愕然,不测其故久之。且思其不当至此,复不能舍之。又熟视容止言笑,无异。将就察之,寺门闭不得入。刘掷瓦击之,中其罍洗,破迸走散,因忽不见。刘逾垣直入,与从者同视,殿序皆无人,寺扃如故,刘讶益甚,遂驰归。比至其家,妻方寝。闻刘至,乃叙寒暄讫,妻笑曰:“向梦中与数十人游一寺,皆不相识,会食于殿庭。有人自外以瓦砾投之,杯盘狼籍,因而遂觉。”

 刘亦具陈其见。盖所谓彼梦有所往而此遇之也。

 元和四年,河南元微之为监察御史,奉使剑外。去逾旬,予与仲兄乐天,陇西李杓直同游曲江。诣慈恩佛舍,遍历僧院,淹留移时。日已晚,同诣杓直修行里第,命酒对酬,甚欢畅。兄停杯久之,曰:“微之当达梁矣。”

 命题一篇于屋壁。其词曰:“春来无计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实二十一日也。十许日,会梁州使适至,获微之书一函,后寄《纪梦诗》一篇,其词曰:“梦君兄弟曲江头,也入慈恩院里游。属吏唤人排马去,觉来身在古梁州。”

 日月与游寺题诗日月率同,盖所谓此有所为而彼梦之者矣。

 贞元中扶风窦质与京兆韦旬同自毫入秦,宿潼关逆旅—。窦梦至华岳祠,见一女巫,黑而长。青裙素襦,迎路拜揖,请为之祝神。窦不获已,遂听之。问其姓,自称赵氏。及觉,具告于韦。明日,至祠下,有巫迎客,容质妆服,皆所梦也。顾谓韦曰:“梦有征也。”

 乃命从者视囊中,得钱二镮—,与之。巫抚拿大笑,谓同辈曰:“如所梦矣!”

 韦惊问之,对曰:“昨梦二人从东来,一髯而短者祝醑—,获钱二镮焉。及旦,乃遍述于同辈。今则验矣。”

 窦因问巫之姓氏。同辈曰:“赵氏。”

 自始及末,若合符契。盖所谓两相通梦者矣。

 行简曰:《春秋》及子史—,言梦者多,然未有载此三梦者也。世人之梦亦众矣,亦未有此三梦。岂偶然也,抑亦必前定也?予不能知。今备记其事,以存录焉。

形式:

翻译

人的梦,不同寻常的梦有三种:一种是一人的梦在另一人的身上发生了,一种是一人身上发生的事在另一人的梦中得到了应验,第三种是两个人的梦境互通。

武则天执政时,刘幽求是京城的副手.曾奉命出使,夜里回来,离家还有十几里的地方,在路旁刚巧有座寺院.听到寺中有欢声笑语声.寺院的围墙残破,从缺口处可以看到里面的情景.刘幽求俯身窥视,见十几个男女混杂而坐,桌上杯盘罗列,围成一圈在吃饭饮酒.还见他的妻子也坐在其中谈笑风生.他开始非常吃惊,料想不到她会在这里,并且这么做.他不能原谅,又注目细看那人的仪容举止谈笑,的确是她.刘幽求想接近细观,寺院的大门却锁住了,进不去.他扔瓦片打他们,正好砸在洗手盆里,盆被水花四溅,那些人散开就忽然不见了.刘幽求翻墙进去后,与随从一起查看,却发现大殿和东西厢房都没人,寺庙的大门在外面还锁的好好的,刘幽求更惊异了,急忙赶回家中.

到家后,见妻子刚睡下.得知他回来了,就和他聊天问寒问暖.妻子笑着说:"刚才梦见我和几十人在一寺院里游玩,那些人我一个都不认识,却坐在大殿里吃饭.这时有人从外面往里扔石头,杯盘狼籍,就醒了."

刘幽求也把他在路上遇到的情形说了出来.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的梦在另一个人身上发生了.

元和四年,河南人元微之任监察御史,奉命到四川剑阁以南地区任职.去了十多天后,我和二哥乐天、陇西的李杓直一起在曲江游历.来到慈恩寺,在寺庙里参观,停留了很长的时间.到了晚上,又一同到了修行里李杓直的府上,他设酒款待我们,大家喝得十分尽兴.二哥停杯很久,说:"微之应该到梁州了."

他就在墙壁上题了一首诗,诗词是:"春来无计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那一天是二十一号.过了十几天,有人从梁州来,得到了一封元微之的信,信的最后附了一首《纪梦诗》,诗写道:"梦君兄弟曲江头,也入慈恩院里游.属吏唤人排马去,觉来身在古梁州."

日期和我们游寺题诗是同一个日子.这大概就是一个人身上发生的事在另一个人的梦中得到了应验吧.

贞元年间,扶风的窦质和京城长官韦旬一起从亳州进入秦地,夜里寄宿在潼关的旅店.窦质晚上梦见自己在华岩祠遇到一个身材高挑、皮肤黝黑的女巫.她身穿白衣黑裙,在路上迎候叩拜作揖,并请求为他祝祷于神灵.窦质不得已,就听之任之,问她的姓名.自称姓赵.等到醒后,窦质把情形告诉了韦旬.第二天,他们来到华岩祠,果然有个女巫迎了出来.容貌姿质打扮衣着都和梦里一样.窦质看着韦旬说:"梦应验了啊!"就叫下人看看袋中拿了两文钱赏给女巫.女巫拍着手大笑,对同事们说:"你看,和我的梦一样吧!"

韦旬吃惊问她怎么回事.女巫回答:"昨天我梦见你们二人从东面来,一个满脸胡须身材不高的人祝酒后,给了我两文钱.天亮后,我把梦到的情形告诉了同事,现在都应验了."窦质就问女巫的姓氏.同事们说:"姓赵."整件事从头到尾,两个梦都一样!这就是两个人的梦境互通吧.

我说:"从《春秋》到诸子著作及历代史书,记述梦的事情很多,但都没有记载过这三种梦.民间传说中讲梦的也很多,也没有这三种梦.难道是偶然的,或者是前世有定数?我不清楚.现在我把这些事记录下来,以保存吧!"

折叠

收录诗词(10)

白行简(唐)

白行简简介

唐华州下邽人,字知退,一字退之,小字阿怜。白居易弟。德宗贞元进士,一说宪宗元和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辞赋精密,文士皆师法之。卢坦镇剑南东川,辟为掌书记。府罢,归浔阳。历迁左拾遗、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撰有传奇《李娃传》。有集。

相关古诗词

在巴南望郡南山呈乐天

唐朝-白行简

临江一嶂白云间,红绿层层锦绣班。

不作巴南天外意,何殊昭应望骊山。

形式:

见杭州乌窠和尚后作

唐朝-白行简

白头居士对禅师,正是楞严三昧时。

一物也无百味足,恒沙能有几人知?

形式:

春从何处来

唐朝-白行简

欲识春生处,先从木德来。

入门潜报柳,度岭暗惊梅。

透雪寒光散,消冰水镜开。

晓迎郊骑发,夜逐斗杓回。

淑气空中变,新声雨后催。

偏宜资律吕,应是候阳台。

形式:

贡院楼北新栽小松

唐朝-白行简

华省春霜曙,楼阴植小松。

移根依厚地,委质别危峰。

北户知犹远,东堂幸见容。

心坚终待鹤,枝嫩未成龙。

夜影看仍薄,朝岚色渐浓。

山苗不可荫,孤直俟秦封。

形式:

金在镕

唐朝-白行简

巨橐方镕物,洪炉欲范金。

紫光看渐发,赤气望逾深。

焰热晴云变,烟浮昼景阴。

坚刚由我性,鼓铸任君心。

踊跃徒标异,沈潜自可钦。

何当得成器,待叩向知音。

形式:

归马华山

唐朝-白行简

牧野功成后,周王战马闲。

驱驰休伏皂,饮龁任依山。

逐日朝仍去,随风暮自还。

冰生疑陇坂,叶落似榆关。

躞蹀仙峰下,腾骧渭水湾。

幸逢时偃武,不复鼓鼙间。

形式:

夫子鼓琴得其人

唐朝-白行简

宣父穷玄奥,师襄授素琴。

稍殊流水引,全辨圣人心。

慕德声逾感,怀人意自深。

泠泠传妙手,摵摵振空林。

促调清风至,操弦白日沈。

曲终情不尽,千古仰知音。

形式:

李都尉重阳日得苏属国书

唐朝-白行简

降虏意何如,穷荒九月初。

三秋异乡节,一纸故人书。

对酒情无极,开缄思有馀。

感时空寂寞,怀旧几踌躇。

雁尽平沙迥,烟销大漠虚。

登台南望处,掩泪对双鱼。

形式:

滤水罗赋附歌

唐朝-白行简

玉卮无当兮安可拟,风飘有声兮不足比。惟滤罗之用也大哉,故去此而取彼。

形式:

三梦记

唐朝-白行简

人之梦,异于常者有之:或彼梦有所往而此遇之者;或此有所为而彼梦之者;或两相通梦者。天后时,刘幽求为朝邑丞。尝奉使,夜归。未及家十余里,适有佛堂院,路出其侧。闻寺中歌笑欢洽。寺垣短缺,尽得睹其中。刘俯身窥之,见十数人,儿女杂坐,罗列盘馔,环绕之而共食。见其妻在坐中语笑。刘初愕然,不测其故久之。且思其不当至此,复不能舍之。又熟视容止言笑,无异。将就察之,寺门闭不得入。刘掷瓦击之,中其罍洗,破迸走散,因忽不见。刘逾垣直入,与从者同视,殿序皆无人,寺扃如故,刘讶益甚,遂驰归。比至其家,妻方寝。闻刘至,乃叙寒暄讫,妻笑曰:“向梦中与数十人游一寺,皆不相识,会食于殿庭。有人自外以瓦砾投之,杯盘狼籍,因而遂觉。”

 刘亦具陈其见。盖所谓彼梦有所往而此遇之也。

 元和四年,河南元微之为监察御史,奉使剑外。去逾旬,予与仲兄乐天,陇西李杓直同游曲江。诣慈恩佛舍,遍历僧院,淹留移时。日已晚,同诣杓直修行里第,命酒对酬,甚欢畅。兄停杯久之,曰:“微之当达梁矣。”

 命题一篇于屋壁。其词曰:“春来无计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实二十一日也。十许日,会梁州使适至,获微之书一函,后寄《纪梦诗》一篇,其词曰:“梦君兄弟曲江头,也入慈恩院里游。属吏唤人排马去,觉来身在古梁州。”

 日月与游寺题诗日月率同,盖所谓此有所为而彼梦之者矣。

 贞元中扶风窦质与京兆韦旬同自毫入秦,宿潼关逆旅—。窦梦至华岳祠,见一女巫,黑而长。青裙素襦,迎路拜揖,请为之祝神。窦不获已,遂听之。问其姓,自称赵氏。及觉,具告于韦。明日,至祠下,有巫迎客,容质妆服,皆所梦也。顾谓韦曰:“梦有征也。”

 乃命从者视囊中,得钱二镮—,与之。巫抚拿大笑,谓同辈曰:“如所梦矣!”

 韦惊问之,对曰:“昨梦二人从东来,一髯而短者祝醑—,获钱二镮焉。及旦,乃遍述于同辈。今则验矣。”

 窦因问巫之姓氏。同辈曰:“赵氏。”

 自始及末,若合符契。盖所谓两相通梦者矣。

 行简曰:《春秋》及子史—,言梦者多,然未有载此三梦者也。世人之梦亦众矣,亦未有此三梦。岂偶然也,抑亦必前定也?予不能知。今备记其事,以存录焉。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