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古屋萧萧卧不周,披裘起坐兴绸缪。
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
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
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游。
该篇是王安国游庐山夜宿栖贤寺感怀所作。庐山佛寺颇多,有五大丛林,栖贤寺是其中之一,为南齐参军张希之首建,屡经兴废,遗址在今三峡涧玉渊潭北。当时诗人踯躅庐山,独宿佛寺,古屋萧索,四顾寥落,顿起遗世独立之想。这首诗就抒写了作者登览庐山的洒脱襟怀和情趣。
首联紧扣“宿栖贤寺”,以直叙入题,由于寺殿年久失修,故山风吹入,萧萧作响,而卧寝不得周严,寒气就会侵入。“弊裘”句由上文生出。因寝卧不宁,故而“弊裘起坐”,由“古屋萧萧”,而生“绸缪牖户”之想。“绸缪牖户”出自《诗经·豳风·鸱鸮》,意思是缠绕柴木,修补门窗。这一联切题叙事,且渲染出一种夜宿深山古寺的萧索阒静气氛。
由于中夜不眠,得以目睹深山夜景。次联集中笔力摹写庐山之夜。层峦叠嶂中,皓月当空,皎洁的清光,把整个大千世界变成了朗朗白昼;山谷间,泉水淙淙,仿佛为寂净的人间带来了风雨交加的萧瑟秋声。一句写山中月色,主要诉诸视觉;一句写山谷泉声,主要诉诸听觉。这里静景和动景互相配合,出色地构造了一个明净、透彻、幽寂、清寒的尘外世界,为人排解尘念、唤起遐思,布设了一种适宜的氛围。方虚谷说王安国诗“佳者不可胜算,而富于风月,此诗三四壮浪而清洒”(《瀛奎律髓·卷一》),正指出这两句的独特气韵。
沉浸于如此境界中,诗人忘却俗念,烦恼顿消,于是脱口咏出“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两句。“尘中”,犹言尘世、尘网,包括世俗社会和市井闹区。踪迹进入尘世,则会有俗务牵累、世事羁绊,着一“惭”字,表示了对世俗桎梏的不甘和不满。由此生出了“期”字,只消“心期物外”,就会无求无欲,身心恬然。物外即世外,《唐书·元德秀传》记载,元德秀“陶然遗身物外”,元氏以置身物外,求得精神超拔。诗人则是虽“迹入尘中”,却能“心期物外”,而达到泊然无求的境界,显得更为通达。两句一写形迹,一写心神,结构相对,内容相反,而意义上又有递进,连贯而下,对仗中具有气韵流动之美。
虽然“心期物外”,却也可“迹入尘中”,离开这宁静高洁的环境,诗人还是会有感慨,因而尾联有“须惆怅”之语。庐山长松林立,到后世仍然有“松树路”之名。天明登途,穿越松柏蔽空的山路,诗人更会惆怅不已。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此时诗人留驻片刻,他才会写诗记叙此行。这两句,“须惆怅”一转,“忍更”再转,而以题诗留念收尾,很符合登览游记诗的旨趣,十分得体。“忍更”二字强调必须有诗,表达出对庐山清境的低徊依恋,颇有余音袅袅之致。
老屋清冷躺不住,坐起来披着破皮袄意兴阑珊。
夜半的明月照耀着群山,恍如白昼,山谷中的泉水淅沥作响,仿佛秋天的风雨声。
很惭愧自己为尘世所累,心虽超然物外,又想干什么呢?
明天走在松荫路里,我肯定会惆怅的,怎么能没有诗作为留念呢。
王安国,字平甫,王安石大弟。熙宁进士。北宋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北宋著名诗人。世称王安礼、王安国、王雱为“临川三王”。王安国器识磊落,文思敏捷,曾巩谓其“于书无所不通,其明于是非得失之理为尤详,其文闳富典重,其诗博而深。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絺绤散薰风,平居触事慵。
古今饶得失,义命孰违从。
水鸟迎秋舫,山花映夕舂。
故乡图画见,生死愧尘容。
一池春水绿于苔,水上花枝间竹开。
芳草有时依旧长,文禽无事等闲来。
年颜近老空多感,风雅含情愧不才。
独有前人修禊在,荒亭终日此徘徊。
似雨非晴意思深,宿酲牵率卧春阴。
若怜燕子寒相并,生怕梨花晚不禁。
薄薄帘帷欺欲透,遥遥歌管压来沉。
北园南陌狂无数,只有芳菲会此心。
计较平生分闭关,偶然容得近人寰。
春风池沼鱼儿戏,暮雨楼台燕子闲。
假寐尘侵黄卷上,行吟花坠绿苔间。
了无一事撩方寸,自是颓龄令鬓斑。
出门无路避飞沙,长夏那堪暑气加。
永昼火云空烁石,华堂冰水未沉瓜。
月明葱岭千秋雪,风静天河八月槎。
终借羽翰乘兴往,烦冤谁此恋生涯。
缭垣乌鹊近人飞,帘外曈曈日上迟。
桧作寒声风过夜,梅含春意雪残时。
古今无物为真乐,出处何心更诡随。
寄语年华聊一笑,未应长负醉乡期。
游观须知此地佳,纷纷人物敌京华。
林峦腊雪千岩水,城郭春风二月花。
彩舫笙箫吹落日,画楼灯烛映残霞。
如君援笔宜摹写,付与尘埃北客夸。
霓旌远远拂楼船,满地春风锦绣筵。
三岛路深游阆苑,九霞觞满奏钧天。
仗归金阙浮云外,人望池台落日边。
最引平生江海趣,波澜一段草如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