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形式:

诗词简介

《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少陵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诗风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翻译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注释

石壕村:现名干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里。

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逾(yú):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前,上前,向前;致,对……说。

邺城:卽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偷生,苟且活着。

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室中:家中。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乳下孙:正在喫嬭的孙子。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句: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去,离开,此指改嫁;完裙,完整的衣服。

老妪(yù):老妇人。

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河阳:今河南孟州,时唐军与叛军在此对峙。

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应,响应。

犹得:还能够。得,能够。

备:准备。

晨炊:早饭。

如:好像,彷彿。

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道路。

评注

陆时雍《唐诗镜》: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二语,便当数十言。文章家所云要令,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

浦起龙《读杜心解》:起有猛虎攫人之势,……「三吏」夹带问答叙事,「三别」纯托送者、行者之词。

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

《批点唐诗正声》:语似朴俚,实浑然不可及。风人之体于斯独至,读此诗泣鬼神矣。

《诗镜总论》:少陵五古,材力作用,本之汉、魏居多。第出手稍钝,苦雕细琢,降为唐音。夫一往而至者,情也;苦摹而出者,意也。若有若无者,情也;必然必不然者,意也。意死而情活,意迹而情神,意近而情远,意伪而情真。情、意之分,古今所由判矣。少陵精矣刻矣,髙矣卓矣,然而未齐于古人者,以意胜也。假令以《古诗十九首》与少陵作,便是首首皆意;假令以《石壕》诸什与古人作,便是首首皆情,此皆有神往神来,不知而自至之妙。

《诗源辨体》:子美《石壕吏》与《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作不同。《石壕吏》效古乐府而用古韵,又上、去二声杂用,另为一格,但声调终与古乐府不类,自是子美之诗。

《唐风定》:述情陈事,琐屑近俚,翻极髙古,此神皆法《孔雀东南飞》,绝得其奥妙。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一篇苦情实状难读。末四语酸楚更甚,唐祚不儿岌岌乎?」吴山民曰:「起二句劲;吏怒、妇啼,何等光景。『三男戍』,死其二,惨;『惟有乳下孙』,危;『出入无完裙』,可伤。『急应河阳役』二句,语非由心,强作硬口。『夜久语声绝』二句,泣鬼神语。结句尤难为情。」

《而菴说唐诗》:一篇述老妪意,衹要藏过老翁。用意精细,笔又质朴,又妙在一些不露子美身分。

《蠖斋诗话》:近阅旧刻本,作「老妇出门首」,则「走」音同韵;既立门首,则张皇顾望,情势跃然,不言「看」而意在其中矣。且六句连换三韵,与「青青河畔草」诗同体。

《茧斋诗谈》:含蓄二字,诗文第一妙处,如少陵前后《出塞》、「三吏」、「三别」,不直刺主者,便是含蓄。机到神流,乃造斯境。

《唐宋诗醇》:李因笃曰:响悲意苦。

《杜诗镜铨》:顿挫(「吏呼」二句下)。独匿过老翁,家中人偏一一敷出(「室中」四句下)。

《古唐诗合解》:子美诗,如《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与此,俱语语沉痛。如此诗叙事质朴,意极精细,独见尹法之妙。

《唐宋诗举要》:吴曰:「此首尤呜咽悲凉,情致凄绝。」

《王闿运手批唐诗选》:此用乐府体,亦开一法门。

收录诗词(1414)

杜甫(唐)

杜甫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相关古诗词

春夜喜雨

唐朝-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形式:

阁夜

唐朝-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形式:

前出塞九首(其六)

唐朝-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形式:

石壕吏

唐朝-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形式:

赠卫八处士

唐朝-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形式:

九日蓝田崔氏庄

唐朝-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形式:

天末怀李白

唐朝-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形式:

旅夜书怀

唐朝-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形式:

客至

唐朝-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形式:

江村

唐朝-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