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中独坐

何处它年寄此生,山中江上总关情。

无端绕屋长松树,尽把风声作雨声。

形式:

诗词简介

《院中独坐》是元代著名学者虞集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含有深刻的孤独和寂寞之情,表现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国家意识。

元代人虞集生长于江南,但仕宦生涯又使得他不得不留在北方的大都(今北京)。他在晚年曾屡次请求回到南方,但终不获允许,乡关之思由此而愈加浓烈。此诗正反映他的这种乡愁和苦楚的心理。

“何处它年寄此生”,来自于诗人凄楚的内心深处。他在经历了难熬的宫廷生计,又久羁京师不得南归之后,自然便产生了人生如寄的悲凉念头。人生如寄、人生如梦及人生如戏的思想都源自佛教,反映的是人生的虚幻不真,认为人生不过是暂时寄寓于世界上的空皮囊而已。虞集的发问并非懵懂,而是十分清醒的明知故问,这种人生如寄的观念已深深扎根于他的心上,所以他做官虽然官至翰林院学士、国子祭酒也坚决地要求回归江南的家乡。

“山中江上总关情”,指的是哪怕是隐居山中或是浪迹江湖寄此馀生,都不能忘却魂牵梦绕的乡关之情。当然,这“山中江上”也代指江南的青山绿水,在那里有杂花生树,草长莺飞,画舟横笛,酒旗招摇,家乡的一草一木总让诗人牵挂着哩。“总关情”指的是无时不刻都在关注,乡关之思的落脚点总是倾注在江南故土之上。“无端绕屋长松树,尽把风声作雨声”,传达的是诗人那种无法排遣的乡愁。诗人在院中独坐而思、而愁,竟然会埋怨起那绕屋而长的高高松树身上来了。绕屋的松树长而高,表明诗人居京师此屋已多年了,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岁月的流逝更加重诗人乡思的凝重。不仅如此,这松树又毫无理由的总是迎风发声,诗人每每听来仿佛又回到了江南的雨声里。“尽把风声作雨声”的不是松,而是诗人的内心错觉,这种错觉恰恰真切地反映出了诗人愁情的深植与难以驱除。诗人不仅对江南的江山景物关情,即使是北方的草木入眼入耳作声都会使他联想到江南的江涛雨声。可见诗人的乡关之思已使他进入痴迷的状态,成了他的心病。“尽把风声作雨声”也是诗人的愤激之语,独坐而思又难解乡愁之时,就连呜咽的松风也被牵连进来,成为诗人的怪罪对象。

诗题为《院中独坐》,含有深刻的孤独和寂寞的意思,他的这种乡关之思实际上是在内心深处所藏的家国意识,故借院中的松树来宣泄心中的不满。大诗人李白有《独坐敬亭山》一诗,是借孤云寄托自己的孤独,虞集《院中独坐》亦从松风中找到寄托的对象,并从风声的倾听中听出江南春雨的消息,其内心的痛楚也超越他个人内心的疆域成为世人可以共鸣的故土家园意识,从而传达出“独坐”的神髓。

收录诗词(496)

虞集(元)

虞集简介

元临川崇仁人,字伯生,号邵庵。先世为蜀人。宋亡,父汲侨居崇仁。少受家学,读诸经,通其大义。尝从吴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历国子助教、博士。仁宗时,迁集贤修撰,议学校事,主张学官当用经明行修成德之士,不可猥以资格用人。除翰林待制。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阁侍书学士。领修《经世大典》。帝崩,以目疾,又为贵近所忌,谢病归。卒谥文靖。集弘才博识,工诗文。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

相关古诗词

南乡一剪梅 · 招熊少府

元朝-虞集

南阜小亭台,薄有山花取次开。寄语多情熊少府;晴也须来,雨也须来。

随意且衔杯,莫惜春衣坐绿苔。若待明朝风雨过,人在天涯!春在天涯。

形式:

月出古城东

元朝-虞集

月出古城东,海气浮空蒙。

车骑各已息,宫阙何穹窿。

牧马草上露,吹笳沙际风。

帐中忽闻雁,传令彀雕弓。

形式:

同阁学士赋金鸭烧香

元朝-虞集

黄金铸为鸭,焚兰夕殿中。

窈窕转斜月,逶迤动微风。

绮席列珠树,华灯连玉虹。

无眠待顾问,不知清夜终。

形式:

退直同柯敬仲博士赋

元朝-虞集

月下白玉阶,露生黄金井。

疏条栖鹊寒,衰蕙流萤冷。

恋阙感时康,怀归觉宵永。

晨钟禁中来,白发聊自整。

形式:

步虚词

元朝-虞集

步虚长松下,流响白云闲。

华星列爟火,明月悬佩环。

肃然降灵气,穆若愉妙颜。

竹宫憺清夜,望拜久乃还。

形式:

送张道士归上清

元朝-虞集

白云旴水上,自古多仙人。

手携绿玉杖,头戴白纶巾。

袖中出风雨,天上礼星辰。

归来庭户静,芳草自生春。

形式:

寄陈众仲助教上都作

元朝-虞集

学省足清昼,词垣惊早秋。

美人隔河汉,落月在高楼。

持衣未成曲,吹笛不胜愁。

还趋鳷鹊观,别制鹔鹴裘。

形式:

赋水木清华亭

元朝-虞集

中流泛兰枻,望彼嘉树林。

落日荡野水,浮云生夕阴。

游鱼恋芳藻,好鸟鸣幽岑。

为乐恐易老,吾将脱朝簪。

形式:

于仲元舍赋红梅

元朝-虞集

白雪不成夜,丹霞遂崇朝。

妙质承日映,飞英向风飘。

醉来红袖近,歌罢彩云消。

扬州问何逊,何似董娇娆?

形式:

林皋亭

元朝-虞集

九月天气肃,鹤鸣在林阴。

使君甚好客,来者总能吟。

红树秋山近,黄华夕露深。

邻翁八九十,有酒即相寻。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