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题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形式:

诗词简介

阙题,即缺题。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在辑录此诗时就没有题目,于是给它安上「阙题」二字。此诗所描绘的景物及其所表达的意境来看,不是写自己山居的闲适,而是写友人山中隐居的幽趣。全诗清新自然,婉转流畅,按空间顺序写来,使读者仿佛随着诗人走访了这位隐者的别墅。由远及近,从外向里而行,余韵萦绕,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艺术魅力。

翻译

山路被白云隔断在尘境之外,春光宛若清清溪流源远流长。

不时有落花随溪水飘流而至,远远地就可闻到水中的芳香。

闲静的荆门面对蜿蜒的山路,柳荫深处蕴藏着读书的斋堂。

每当太阳光穿过柳荫的幽境,清幽的光辉便洒满我的衣裳。

注释

阙题:即缺题。「阙」通「缺」。因此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

道由白云尽:指山路在白云尽处,也即在尘境之外。

春:春意,即诗中所说的花柳。

闲门:指门前清净,环境清幽,俗客不至的门。

深柳:即茂密的柳树。

幽映:指「深柳」在阳光映照下的浓荫。

评注

《唐诗归》:钟云:骨似王、孟,而气运隆厚或过之。

《汇编唐诗十集》:严整幽细,五言拗体中之佳者。

《唐律消夏录》:水远、花香、山探、林密,书堂正当其处,何乐如云!看他「长」字、「时」字、「至」字、「远」字、「香」字,回环勾锁,一字不虚。「道由白云尽」是望见,「闲门向山路」是到来,非重复也。

《唐诗成法》:「幽映」总上六句,「白日」应「春」字,「清辉」应「幽映」字。

《唐贤三昧集笺注》:此中有元气,后人拟之,便浅薄无味。

《近体秋阳》:清宕傲逸,纯乎古作,不徒所谓拗律已也。

《唐诗别裁》:每事过求,则当前妙境,忽而不领。解此意,方见其自然之趣。

《网师园唐诗笺》:纯乎天籁(「时有」二句下)。

《唐诗三百首》:此以「深柳」句为主,言由白云尽处而来,见溪水长流,落花浮至,而门向山开,堂极深窈,虽白口唯清辉幽映耳(「闲门」二句下)。

《越缦堂诗话》:「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十字亦有禅谛。

《唐宋诗举要》:王孟胜景(「时有」二句下)。

《诗境浅说》:此寺起结皆不用谐律,弥见古雅。初学效之,恐有举鼎绝膑之患,仍以谐音为妥贴。

收录诗词(15)

刘眘虚(唐)

刘眘虚简介

开元二十一年(733)进士,调洛阳尉,迁夏县令。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早年逝世。

相关古诗词

阙题

唐朝-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形式:

九日送人

唐朝-刘眘虚

海上正摇落,客中还别离。

同舟去未已,远送新相知。

流水意何极,满尊徒尔为。

从来菊花节,早已醉东篱。

形式:

寄江滔求孟六遗文

唐朝-刘眘虚

南望襄阳路,思君情转亲。

偏知汉水广,应与孟家邻。

在日贪为善,昨来闻更贫。

相如有遗草,一为问家人。

形式:

越中问海客

唐朝-刘眘虚

风雨沧洲暮,一帆今始归。

自云发南海,万里速如飞。

初谓落何处,永将无所依。

冥茫渐西见,山色越中微。

谁念去时远,人经此路稀。

泊舟悲且泣,使我亦沾衣。

浮海焉用说,忆乡难久违。

纵为鲁连子,山路有柴扉。

形式:

积雪为小山

唐朝-刘眘虚

飞雪伴春还,春庭晓自闲。

虚心应任道,遇赏遂成山。

峰小形全秀,岩虚势莫攀。

以幽能皎洁,谓近可循环。

孤影临冰境,寒光对玉颜。

不随迟日尽,留顾岁华间。

形式:

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唐朝-刘眘虚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

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

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

寒笛对京口,故人在襄阳。

咏思劳今夕,江汉遥相望。

形式:

浔阳陶氏别业

唐朝-刘眘虚

陶家习先隐,种柳长江边。

朝夕浔阳郭,白衣来几年。

霁云明孤岭,秋水澄寒天。

物象自清旷,野情何绵联。

萧萧丘中赏,明宰非徒然。

愿守黍稷税,归耕东山田。

形式:

登庐山峰顶寺

唐朝-刘眘虚

孤峰临万象,秋气何高清。

天际南郡出,林端西江明。

山门二缁叟,振锡闻幽声。

心照有无界,业悬前后生。

虽知真机静,尚与爱网并。

方首金门路,未遑参道情。

形式:

寻东溪还湖中作

唐朝-刘眘虚

出山更回首,日暮清溪深。

东岭新别处,数猿叫空林。

昔游有初迹,此路还独寻。

幽兴方在往,归怀复为今。

云峰劳前意,湖水成远心。

望望已超越,坐鸣舟中琴。

形式:

送韩平兼寄郭微

唐朝-刘眘虚

上客夜相过,小童能酤酒。

即为临水处,正值归雁后。

前路望乡山,近家见门柳。

到时春未暮,风景自应有。

余忆东州人,经年别来久。

殷勤为传语,日夕念携手。

兼问前寄书,书中复达否。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