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续短歌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

秦王不可见,旦夕成内热。

渴饮壶中酒,饥拔陇头粟。

凄凄四月阑,千里一时绿。

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

裴回沿石寻,照出高峰外。

不得与之游,歌成鬓先改。

形式:

诗词简介

诗题《长歌续短歌》是从古乐府《长歌行》、《短歌行》化出的。关于「长歌」、「短歌」的命意有两种说法:一是「言人寿命长短,各有定分,不可妄求」;一是「歌声有长短,非言寿命也」。从传留下来的歌词看,长歌或短歌都是悲歌,用以抒发哀婉凄伤的感情。

开头二句紧扣诗题,有愁苦万分,悲歌不已的意思。「破」「断」二字,用得很奇特,但细细想来,也都入情入理。古人有「长歌当哭」的话,长歌当哭,泪洒胸怀,久而久之,那衣襟自然会破烂。杜少陵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的诗句,人到烦恼之至,无计可施的时候,常常会下意识地搔爬头皮,白发越搔越稀。这首诗的「断」可能就是由杜诗的「短」生发出来的。

三、四句写进见「秦王」的愿望不能实现,因而内心更加郁闷,像是烈火中烧,炽热难熬。「秦王」喩唐宪宗。王胥山《李长吉歌诗汇解》:「时天子居秦地,故以秦王为喩。」昌谷在世时,宪宗还能有所作为,曾采取削藩措施,重整朝政,史家有「中兴」之誉。昌谷对这样的君主是寄托希望的。他在考进士受到排挤打击後,幻想自己能象马周受知于唐太宗那样,直接去见皇帝,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五、六句具体描述自己苦闷的心情与清贫的生活,与开头二句相照应、相补充。「渴饮壶中酒」,渴是「内热」的表现,饮酒的目的在于平息内热、消愁解闷;「饥拔陇头粟」,为求见「秦王」不惜忍饥挨饿,靠从地里拔粟充饥。

七、八句写景。「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初夏已尽,盛夏来临,草木葱翠,生气勃勃,原不会有凄凉之感的。然而「绿肥红瘦」,万花摇落,又不禁为之欷歔感叹。下面的「千里」句,故意用欢乐的色调映衬凄苦的情怀,颇有「春物与愁客,遇时各有违」(孟东野《春愁》)的意味,这样反复渲染,有一唱三叹之妙。诗人述怀从景物落笔,寄情于景,意味深长。

後六句采用借喩、拟人等修辞手法,表面上写景物,实际上写人事。「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夜间的峰峦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黝黑而高,竟把那明朗的月亮遮得无影无踪,真叫人纳闷。「我」沿着那崎岖的石径四处寻觅,忽而发现它在高峰之外。峰峦阻隔,高不可攀,心中异常痛苦,因而慷慨悲歌,鬓发也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加苍白,真是忧伤催人老啊!「夜峰」、「明月」等句喩意微婉。「明月」借喩唐宪宗,夜峰指代他身边的卿相们,意思是宪宗为一些大臣所包围,闭目塞聪,就象月亮为峰峦所阻隔,虽有明光,却不能下达。这些表明诗人深知当时朝廷的弊病,欲向宪宗陈述便宜,以匡时救弊,然而「山」高「月」远,投告无门,衹有暗自忧伤而已。

杜樊川在《李长吉歌诗叙》中评長吉诗曰:「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得无有是?」这首诗在立意和表现方法的运用上,都与《离骚》很相似。「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寄托遥深。诗人把自己的意志和情绪融化在生动的比喩和深邃的意境中,含蓄隽永,优美动人,颇得《离骚》的神髓。

注释

凄凄:一作「凄凉」。

评注

《昌谷集注》:紫绶未邀,玄丝将变。秦王指宪宗,言骋雄武,好神仙,大致相类也。觐光无从,忧心如沸;饥渴莫慰,荣茂惊心。仰看夜峰,明月自低渐高,遐迩照临,犹之明卫当宁,乃遇合维艰,故不禁浩歌白首耳。

《李长吉诗集批注》:方云:「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此魏武歌行也。此诗亦倣其意(「夜峰」四句下)。「与之游」,言与月也,犹太白「举杯邀月」之流,承上文「夜峰」、「明月」四句耳。若谓人,则须题有「寄某人」等字(末二句下)。

《李长吉歌诗汇解》:上已言「秦王不可见」,此复借明月而喩言之。「落石底」,谓其光明未尝不照临下土,及俯仰求索其光,忽又在高峰之外。月为山峰所隔,则不得常近其光;君为左右所蔽,则不得亲沐其泽。引喩微婉,深得《楚骚》遗意(末六句下)。

收录诗词(246)

李贺(唐)

李贺简介

李贺,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相关古诗词

梦天

唐朝-李贺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形式:

南园十三首(其五)

唐朝-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形式:

苦昼短

唐朝-李贺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食熊则肥,食蛙则瘦。

神君何在,太一安有。

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

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何为服黄金,吞白玉。

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

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形式:

雁门太守行

唐朝-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形式:

七夕

唐朝-李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形式:

马诗二十三首(其四)

唐朝-李贺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形式:

金铜仙人辞汉歌

唐朝-李贺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形式:

赠陈商

唐朝-李贺

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

楞伽堆案前,楚辞系肘后。

人生有穷拙,日暮聊饮酒。

只今道已塞,何必须白首?

凄凄陈述圣,披褐锄俎豆。

学为尧舜文,时人责衰偶。

柴门车辙冻,日下榆影瘦。

黄昏访我来,苦节青阳皱。

太华五千仞,劈地抽森秀。

旁古无寸寻,一上戛牛斗。

公卿纵不怜,宁能锁吾口?

李生师太华,大坐看白昼。

逢霜作朴樕,得气为春柳。

礼节乃相去,憔悴如刍狗。

风雪直斋坛,墨组贯铜绶。

臣妾气态间,唯欲承箕帚。

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

形式:

李凭箜篌引

唐朝-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形式: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唐朝-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