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

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形式:

诗词简介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是唐代诗人卢仝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作品。此诗内容可分为三部分。开头写谢谏议送来的新茶,至精至好至为稀罕,这该是天子、王公、贵人才有的享受,如何竟到了山野人家,似有受宠若惊之感。中间叙述煮茶和饮茶的感受。由于茶味好,所以一连吃了七碗,吃到第七碗时,觉得两腋生清风,飘飘欲仙,写得极其浪漫。最后,忽然笔锋一转,转入为苍生请命,希望养尊处优的居上位者,在享受这至精好的茶叶时,知道它是无数茶农冒着生命危险,攀悬在山崖峭壁之上采摘来的。诗人期待茶农们的苦日子能有尽头,诗里蕴含着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刻同情。全诗奇谲特异,句式长短不拘,错落有致,行文挥洒自如,直抒胸臆,一气呵成。

翻译

太阳已高高升起睡意依然很浓,这时军将敲门把我从梦中惊醒。

口称是孟谏议派他前来送书信,还有包裹用白绢斜封加三道印。

我打开书信宛如见了谏议的面,翻检包裹有圆圆的茶饼三百斤。

听说每到新年茶农采茶进山里,褶虫都被惊动春风也开始吹起。

因为天子正在等待品尝阳羡茶,白草都不敢先于茶树贸然开花。

和风吹起来茶树好像长出蓓蕾,原来是春天之前发出的黄嫩芽。

摘下新鲜的茶芽烘焙随即封裹,这种茶叶品位极好很少见到它。

茶叶供奉皇帝之馀还献给王公,怎么还能够送到我这山人之家。

我关上柴门室中没有一位俗客,头上戴着纱帽来给自己煎茶吃。

碧绿的茶水上面热气蒸腾不断,茶汤里细沫漂浮白光凝聚碗面。

喝第一碗唇喉都湿润,喝第二碗去掉了烦闷。

第三碗刮干我的胃肠,最后留下的只有文字五千卷。

第四碗后发出了轻汗,平生遇见的不平之事,都从毛孔中向外发散。

第五碗骨健又兼身清,第六碗好似通了仙灵。

第七碗已经吃不得了,只觉得两腋下微风吹拂要飞升。

蓬莱山,在何处?

我玉川子,要乘此清风飞向仙山去。

山上群仙掌管人间土,高高在上与人隔风雨。

哪里知道有千百万百姓的生命,堕在山巅悬崖受辛苦!

顺便替谏议探问百姓,到头来能得到喘息否?

注释

走笔:谓挥毫疾书。

孟谏议:即孟简,生平不详。谏议,朝廷言官名。

打门:叩门。

周公:指睡梦。《论语·述而》:“子曰:甚矣吾衷也,久矣,吾不复梦周公!”后代即把梦周公作为睡梦的代称。

“白绢斜封三道印”句:言军将带来一包白绢密封并加了三道泥印的新茶。

开缄:打开信。

宛见:如见。

月团:指茶饼。茶饼为圆状,故称。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句:言采茶人的辛苦。蛰虫,蛰伏之虫,如冬眼的蛇之类。

阳羡:地名,古属今江苏常州。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古人论茶,唯言阳羡、顾渚、天柱、蒙顶之类。”《茶事拾遗》:“(张芸叟)云:有唐茶品,以阳羡为上。”

“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句:意谓天子的“仁德”之风,使茶树先萌珠芽,抢在春天之前就抽出了金色的嫩蕊。琲瓃,珠玉,喻茶之嫩芽。

“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句:意谓这样的珍品茶,本应是天子王公大人享受的,现在竟到了我这样的山野人家来了。

纱帽笼头:纱帽于隋唐以前为贵胄官吏所用,隋唐时则为一般士大夫的普通服饰。有时亦指普通人的纱巾之类。葛长庚《茶歌》:“文正范公对茶笑,纱帽笼头煎石铫。”明文徵明《煎茶》:“山人纱帽笼头处,禅榻风花绕鬓飞。”

碧云:指茶的色泽。

风:指煎茶时的滚沸声。

白花:指煎茶时浮起的泡沫。

吻:唇。

蓬莱山:神话传说中的仙山。

司:统率。

苏息:困乏后得到休息。

评注

杨万里《诚斋诗话》:东坡《煎茶》诗云:“枯肠未易禁三碗,卧听山城长短更。”又翻却卢仝公案。仝吃到七碗,坡不禁三碗。

葛立方《韵语阳秋》:茶山居湖、常二州之间,修贡则两守相会山椒,有境会亭,基尚存。卢仝《谢孟谏议茶诗》:“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是已。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艺苑雌黄》云:“玉川子有《谢孟谏议惠茶歌》,范希文亦有《斗茶歌》,此二篇皆佳作也,殆未可以优劣论。然玉川歌云:‘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而希文云:‘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若论先后之序,则玉川之言差胜。”苕溪渔隐曰:《艺苑》以卢、范二篇茶歌皆佳作,未可优劣论……余谓玉川之诗,优于希文之歌,玉川自出胸臆,造语稳贴,得诗人句法:希文排比故实,巧欲形容,宛成有韵之文,是果无优劣邪?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说得送茶、饮茶、谢茶,宛转透彻,气之一往,如三峡水倒流,九疑云百变,此最诗人快境。末段慧想尤爽,握管如椽,横睇千古。周启琦曰:诗话云:诗人有诗才,亦有诗胆。胆有大有小,每于诗中见之,刘禹锡题九日诗,欲用“糕”字,乃谓六经无糕字,遂不敢用。后人作诗嘲之,盖以其诗胆小也。六经原无“碗”字,而玉川子《茶歌》连用七个碗字,遂为名言,是其诗胆大也。

毛先舒《诗辩坻》:陈后主《独酌瑶》。时陆瑜、沈炯俱作之,词颇入俚,便是玉川《饮茶》所祖。

黄子云《野鸿诗的》:至“七碗吃不得也”句,又令人流汗发呕。

收录诗词(107)

卢仝(唐)

卢仝简介

唐代诗人,汉族,初唐四杰卢照邻嫡系子孙。出生地河南济源市武山镇思礼村,祖籍范阳,河北省涿州市。早年隐少室山,后迁居洛阳。自号玉川子,破屋数间,图书满架;刻苦读书,博览经史,工诗精文,不愿仕进。性格狷介类孟郊;雄豪之气近韩愈。韩孟诗派重要人物。835年十一月,死于甘露之变。

相关古诗词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唐朝-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

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形式:

酬愿公雪中见寄

唐朝-卢仝

积雪三十日,车马路不通。

贫病交亲绝,想忆唯愿公。

春鸠报春归,苦寒生暗风。

檐乳堕悬玉,日脚浮轻红。

梅柳意却活,园圃冰始融。

更候四体好,方可到寺中。

形式:

有所思

唐朝-卢仝

当时我醉美人家,美人颜色娇如花。

今日美人弃我去,青楼珠箔天之涯。

天涯娟娟姮娥月,三五二八盈又缺。

翠眉蝉鬓生别离,一望不见心断绝。

心断绝,几千里?

梦中醉卧巫山云,觉来泪滴湘江水。

湘江两岸花木深,美人不见愁人心。

含愁更奏绿绮琴,调高弦绝无知音。

美人兮美人,不知为暮雨兮为朝云。

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

形式:

送邵兵曹归江南

唐朝-卢仝

春风杨柳陌,连骑醉离觞。

千里远山碧,一条归路长。

花开愁北渚,云去渡南湘。

东望蒙蒙处,烟波是故乡。

形式:

卓女怨

唐朝-卢仝

妾本怀春女,春愁不自任。

迷魂随凤客,娇思入琴心。

托援交情重,当垆酌意深。

谁家有夫婿,作赋得黄金。

形式:

感秋别怨

唐朝-卢仝

霜秋自断魂,楚调怨离分。

魄散瑶台月,心随巫峡云。

蛾眉谁共画,凤曲不同闻。

莫似湘妃泪,斑斑点翠裙。

形式:

常州孟谏议座上闻韩员外职方贬国子博士有感五首

唐朝-卢仝

忽见除书到,韩君又学官。

死生纵有命,人事始知难。

烈火先烧玉,庭芜不养兰。

山夫与刺史,相对两巑岏。

形式:

常州孟谏议座上闻韩员外职方贬国子博士有感五首

唐朝-卢仝

干禄无便佞,宜知黜此身。

员郎犹小小,国学大频频。

孤宦心肝直,天王苦死嗔。

朝廷无谏议,谁是雪韩人。

形式:

常州孟谏议座上闻韩员外职方贬国子博士有感五首

唐朝-卢仝

何事遭朝贬,知何被不容。

不如思所自,只欲涕无从。

爵服何曾好,荷衣已惯缝。

朝官莫相识,归去老岩松。

形式:

常州孟谏议座上闻韩员外职方贬国子博士有感五首

唐朝-卢仝

力小垂垂上,天高又不登。

致身唯一己,获罪则颜朋。

禄位埋坑阱,康庄垒剑棱。

公卿共惜取,莫遣玉山崩。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