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黄溪记

北之晋,西适豳,东极吴,南至楚越之交,其间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数,永最善。环永之治百里,北至于浯溪,西至于湘之源,南至于泷泉,东至于黄溪东屯,其间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数,黄溪最善。

黄溪距州治七十里,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祠之上,两山墙立,如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其缺者为崖峭岩窟,水之中,皆小石平布。黄神之上,揭水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其略若剖大瓮,侧立千尺,溪水积焉。黛蓄膏渟,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石皆巍然,临峻流,若颏颔龂腭。其下大石离列,可坐饮食。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方东向立。自是又南数里,地皆一状,树益壮,石益瘦,水鸣皆锵然。又南一里,至大冥之川,山舒水缓,有土田。始黄神为人时,居其地。

传者曰:“黄神王姓,莽之世也。莽既死,神更号黄氏,逃来,择其深峭者潜焉。”始莽尝曰:“予黄虞之后也,”故号其女曰黄皇室主。黄与王声相迩,而又有本,其所以传言者益验。神既居是,民咸安焉。以为有道,死乃俎豆之,为立祠。后稍徙近乎民,今祠在山阴溪水上。元和八年五月十六日,既归为记,以启后之好游者。

形式:

诗词简介

《游黄溪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所作的一篇散文。

全文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交代黄溪的位置。虽然文章题为《游黄溪记》,但一开始并不径直写出黄溪,而是先设笔墨,步步进逼。先概述以山水见称的州,大笔淋漓。下“永最善”三字,文章迭进,带出永州胜景。再着一“环”字,将视线集中永州。然后,推出以山水著名的村子,使范围进一步缩小。在几经跌衬之后,黄溪才赫然在目,进入卷面。作者在用笔时,似围野狩猎,逐渐圈小区域。这样不仅让人们了解到黄溪之所在,而且通过层层烘托,突出了它的美。

第二部分描写黄溪之美。这部分主要是围绕黄神祠、初潭、第二潭而展开。黄神祠无甚可写,则写祠上两山陡立如墙,山上并排长着红花绿叶,此花叶“与山升降”,随着山势高低起伏,神采宛转,奇趣横生。随后,笔锋转至窟洞。窟洞处于山间的凹陷缺口处,形状别致,洞内自是一派清幽。以上写山写洞,仿佛是顺手拈来,实际甚有深意。作者对于祠宇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侧面的山与洞,用壮观的和奇巧的画面交互映衬来表现因此显得格外有力。写初潭,先概括一句“殆不可状”,文章从观赏感受落笔,设置悬念,迫人追读,引人人胜。接着勾勒潭之全貌:“若剖大瓮,侧立千尺”,突出其高深的特征。然后对潭中细细地描绘:“黛蓄膏渟”,这是水色,既有青绿纯净的色感,又具润滑如脂的质感;“来若白虹”,这是水流,使人欲见水波荡漾的美景;“沉沉无声”,这是水声,“无声”也是“声”的一种表现,说明溪水积而成潭,既深且厚,故而无声。如果说对水色、水流、水声的种种描绘是电影中一个个摇曳生姿的全镜头的话,那么以下二句对游鱼的描写则是一个特写镜头“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活现了游鱼悠闲嬉戏的情态。于鱼见水,绝非闲笔。作者在完成了游鱼这个特写镜头后,又将镜头对准第二潭上的石头:“石皆巍然,临峻流,若颏颔龂齶”,不但写出了石形的参差怪异,而且赋予生命力。“其下大石杂列,可坐饮食”与上石相对照,一奇一平,亦具妙趣。忽然又涉笔写到“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方东向立”,与上文的“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两个“方”字表明,无论是鱼还是鸟,都是作者此游即目所见,写景状物之间,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存在。随后,描绘南方数里之外的壮树、瘦石、水鸣以及大冥的山舒、水缓、有土田……使整个画面境界开阔,尺幅之中具万里之势,展现无尽的诗意。

第三部分写黄神的传说。这部分意在说明黄溪、黄神祠名称的由来。“始黄神为人时,居其地”,“逃来,择其深峭者潜焉”,“神既居是,民咸安焉”,还是一个平常人的样子。后来老百姓“以为有道,死乃俎豆之为立祠”,这才成了“神”,但又“后稍徙近乎民,今祠在山阴溪水上”,也是与老百姓接近的。第三部分写神的同时也还提到人,是文中不可少的笔墨,让山水增加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游黄溪记》寥寥不足五百字,在艺术上却具有特色。首先,作者变换视角,体物入微。作者善于在统一和谐的基调上,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多种角度来刻画景物,使形象生动丰满,立体感甚强。比如山主要呈静态,作者去别出心裁地描绘其动态:“两山墙立,如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水一般呈动态,作者就既不放过写其动态之美:“峻流”,“水鸣皆铿然”;又精止刻画其静态之美:“沉沉无声”,“水缓”;或用烘托法写水:“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或用比喻法写水:“黛蓄膏渟,来若白虹”。其次,作者写游记,处处体现“游”字,其特征即在里程的记录上。如“黄溪距州治七十里,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黄神之上,揭水八十步,至初潭”;“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自是又南数里”,“叉南一里”:读来亦如作者之亲历其境。文字虽平常,却独有一番风味。

翻译

北面至晋地,西面到邻州,东抵达吴地,南濒临楚越交界之地,在永州周边广大的地域范围内,山清水秀之州可以以百来计算,其中永州风景最美。在永州治所的百里之内,北至浯溪,西至湘江的源头,南至泷泉,东至于黄溪东屯,山川秀美的村庄又有上百个,其中黄溪的风景最优美。

黄溪距离永州城约七十里,由东屯向南行走六百步,就到达黄神祠。黄神祠后面的高山陡峭险峻,犹如两面站立的高墙,山上并排生长着红花绿草,这些花花草草顺着山势蜿蜒起伏,或升或降,或沉或浮。那些没有花草的地方,则是悬崖峭壁和各种岩洞。黄溪水底铺满了小石头。过了黄神祠,提起裤脚涉水八十步,来到初潭,(这里的景致)新奇美丽,美得几乎让人无法形容。初潭的大概轮廓像一个剖开的大瓮,侧壁高达千尺。溪水汇聚在这里,乌光油亮,像贮了一瓮画眉化妆的油膏;水流疾速,像一道白虹,沉静得没有一点声音;有数百尾鱼儿游来游去,相聚在石头底下。又往南走百步,来到第二潭。周边的岩石高峻耸立,靠近激流,(山石的形状)像猛兽龇牙咧嘴,参差不齐。潭下散落着许多平整的大石块,可以当桌凳坐下来畅饮。(石上)有一种红头黑翅膀的鸟,大的像天鹅、朝东面站立。从这里再往南数里,地貌变化不大,树木茂盛,山石清瘦,流水锵然有声。再往南行一里,来到一片广阔幽深的平野,这里依山傍水,山路平坦,水流舒缓,有土地田园。黄神活着的时候,就居住在这个地方。

有资料记载:“黄神姓王,是汉末王莽的同宗。”王莽死后,王神改姓黄,逃到这里,选择这个险峻的山沟隐居下来。起初王莽曾经说过:“我本是黄帝与虞舜的后裔啊!”所以把曾是汉平帝皇后的自己的女儿封作黄皇室主。黄与王语音相近,而且又有(王莽自谓黄帝后裔的事实作为)根据,所以传言的人愈发相信其真实性。黄神定居这里以后,百姓认为他能给黄溪居民以太平,都安心地居庄下来。黄神死后,百姓不仅祭祀他,还为他修建祠堂。后来祠堂逐渐迁移到百姓聚居的地方,现在祠堂在山北的溪水边上。元和八年五月十六日,我出游归来为他写下这篇文章,供以后喜欢游历的人参考。

注释

黄溪:在今湖南祁(qí)阳大忠桥,湘江水系,二级支流黄溪河,于祁阳白水镇汇入一级支流白水后流入湘江,唐代属永州。

之:到。

晋:古诸侯国名,今山西西南部,位于永州北面。

适:到。

豳(bīn):古国名,唐代邠(bīn)州,今陕西、甘肃地区,位于永州西北。

极:极远到达。

吴:古国名,今江苏省境,位于永州东北。

楚:古国名,今两湖地区。

越:古国名,今浙东、福建一带。

名山水而州者:以山水著名的州。州,唐代行政区划的一级名称,略当于今“地区”一级。

以百数:数以百计,即“有好几百个”。

永最善:永州的山水最佳。

环永之治:围绕永州的治所。

浯(wú)溪:源出湖南祁阳西南松山,东北流入湘江。唐代在永州境,诗人元结居溪畔,名溪为“浯”。

湘之源:湘江源出广西兴安,此指唐代永州属县湘源,今广西全州。

泷(lóng)泉:地名不详。

东屯(tún):黄溪畔的村庄名。

黄神祠(cí):黄溪居民所立祠堂。

祠之上:即篇末所说“今祠在山阴溪水上”。

墙立:像墙壁似矗(chù)立。

丹碧之华叶骈(pián)植,与山升降:形容两座山盛开红花绿叶。华,同“花”;骈植,并行种植。

其缺者:指缺花叶。

水:即黄溪水。

黄神之上:从黄神祠沿溪水溯源而上。

揭水:撩起衣服,涉水而行。

初潭:第一个水潭。

殆(dài):几乎。

状:形容。

其略剖大瓮(wèng):指初潭的大概轮廓像剖开了的大陶罐。

侧立:倾斜地放着。

千尺:潭在山上,喻其高。

黛(dài)蓄膏渟(gāo tíng):溪水积在潭里,乌光油亮,像贮了一瓮画眉化妆的油膏。黛,古代妇女画眉用的颜料;膏,油脂;渟,水停止不流。

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水流疾速,像一道白虹,沉静得没有一点声音,形容“有鱼数百尾”从上流急速游来的情景。

会石下:聚集在溪底之下。

石皆巍(wēi)然:指溪流两边的山石都又高又大。

峻(jùn)流:从高而下的急流,即黄溪。

颏颔龂齶(kē hàn yín è):均指人类面部嘴唇以下的部位。颏,两腮和嘴下面部位;颔,下巴;龂,牙根;齶,牙床。

鹄(hú):天鹅。

一状:与第二潭附近地势形状一样。

锵(qiāng)然:流水声铿(kēng)锵。

大冥(míng):海一般大;冥,同“溟”,海。

舒:坡度小。

土田:泥土和田地。

黄神为人时:当黄神还是凡人、尚未成神时。

传者:介绍关于黄神传说的人。

黄神王姓:黄神本姓王。

莽(mǎng):王莽,字巨君,汉元帝妻王皇后的侄子,汉平帝时擅政篡汉,改国号“新”,世称“新莽”。

世:后嗣。

更号:改姓氏。

深峭(qiào)者:深山险崖的地方。

潜(qián):潜居藏身。

予黄、虞(yú)之后也:我本是黄帝与虞舜的后裔。王莽擅权摄政后,曾说王姓是黄帝的后裔,虞舜的嗣息。(见《汉书·王莽传中》)。

故号其女曰“黄皇室主”:所以把曾是汉平帝皇后的自己的女儿封作黄皇室主。王莽的女儿是汉平帝的皇后。平帝死后,王莽摄政,尊其女为皇太后。王莽立新朝,改其女为安定公太后。王莽想叫她改嫁,改称为“黄皇室主”,意思是新莽的公主,表示与汉断绝。(见《汉书·外戚传下》)。

声相迩(ěr):语音相近。

有本:有根据,即指上述王莽自谓黄帝后裔及改女号之事,可作黄神从姓王改姓黄的根据。

验:证实。

是:指黄溪一带。

咸安:都安心居住。

焉:兼词,于之。

有道:谓黄神给黄溪居民以太平。

俎(zǔ)豆: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案盏。此用作动词,祭祀。

为立祠:给黄神修建祠堂。

后稍徙(xǐ)近乎民:后来在靠近村民处改建今祠。

山阴:山的北面。

元和八年:即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元和,唐宪宗李纯的年号。

启:引导。

评注

南宋学者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七》:《游黄溪记》仿太史公《西南夷传》,奇作也。

清代文学家孙琮《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游黄溪记》一起先从豳、晋、吴、楚四面写来,抬出永州。次从永州名胜四面写来,抬出黄溪,便见得黄溪不独甲出一个永州,早已甲出于天下,地位最占得高。下写黄神祠,两山壁立状如丹霞,境界何等奇绝。次写初潭二潭,凡写石、墨泉、写树,处处换笔,便处处另换一个洞天福地。坐卧其间,此身恍在黄溪深处真是仅事。一路逐段记步记里,自成章法。

沈德潜《评注唐宋八大家古文评注·卷八》:游黄溪不过十馀里,却写得如千岩万壑、幽深、峭邃、平远,习境不备,手有化工,不同画笔。

学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五十三》:记黄溪之游,以黄神作标准,就所历分节布景。《游黄溪记》与柳宗元其他游记有别,其他游记皆去州近,多搜剔出之,时时憩息者,此去州远,特记一时之游耳。

学者储欣《唐宋文醇·卷十七》:所志不过数里,幽丽奇绝,正如万壑千岩,应接不暇。

近代文学家林纾《柳文研究法》:黄溪一记,为柳州集中第一得意之笔。

收录诗词(236)

柳宗元(唐)

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郡(今山西永济县)人,著名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

相关古诗词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唐朝-柳宗元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形式:

溪居

唐朝-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形式:

渔翁

唐朝-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形式: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唐朝-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形式:

江雪

唐朝-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形式:

永州八记 · 其一 · 始得西山宴游记

唐朝-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慄。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遯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形式:

永州八记 · 其四 ·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唐朝-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形式:

零陵早春

唐朝-柳宗元

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

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形式:

梅雨

唐朝-柳宗元

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

海雾连南极,江雪暗北津。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形式:

捕蛇者说

唐朝-柳宗元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