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离子 · 九尾狐

青邱之山,九尾之狐居焉。将作妖,求髑髅而戴之,以拜北斗,而徼福于上帝。遂往造共之台,以临九邱。九邱十薮之狐毕集,登羽山而人舞焉。有老狈见而谓之曰:「若之所戴者死人之髑髅也。人死肉腐而为泥,枯骨存焉,是为髑髅。髑髅之无知,与瓦砾无异,而其腥秽,瓦砾之所不有,不可戴也。吾闻鬼神好馨香而悦明德,腥臊秽恶不可闻也,而况敢以渎上帝。帝怒不可犯也,弗悔,若必受烈祸。」行未至阏伯之墟,猎人邀而伐之,攒弩以射其戴髑髅者。九尾之狐死,聚群狐而焚之,沮三百仞,三年而臰乃熄。

形式:

翻译

青丘山上,有一只九尾狐居住于此,它要兴妖作怪,找到死人的头骨就把它戴在头上,向北斗拜,并向天帝求福。于是去拜共工台,而向下观察九丘。九丘十湖的狐狸全聚集来,并登上羽山而学人跳舞。有一只老狈见了就对九尾狐说:“你所戴的是死人的头骨。人死肉烂而变成泥,枯骨而还存在着,这就是死人的头骨。人的头骨没有知觉,和瓦砾没有什么两样,但它的腥臭污秽,是瓦砾所没有的,不能戴啊。我听说鬼神爱好馨香并喜欢明德,腥臊污秽的气味臭不可闻,而你怎么敢用这个亵渎天帝。天帝威怒不可冒犯,你若不改悔,必遭大祸。”它们还没有走到阏伯的废墟处,猎人就邀集在一起捕杀它们,拉开弓就射那只戴死人头骨的九尾狐。九尾狐死后,人们把成群的狐狸聚集起来焚烧,其膏油渗透到三百仞深处,三年后臭味才消失。

注释

九尾狐:传说中的异兽。据《山海经•南山经》载:“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郭璞《山海经图赞下•海外东经》曰:“青丘奇兽,九尾之狐。”

髑髅:死人的头骨。

徼:求。

薮:湖泽之通称。

阏伯:人名,为帝喾之子契,尧时封于商丘,为“火正”官。据《左传•襄公九年》载:“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后因以名火星。

沮:终止。

臰:同“臭”。

收录诗词(1622)

刘基(明)

刘基简介

刘基,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及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相关古诗词

如梦令

明朝-刘基

一抹斜阳沙觜,几点闲鸥草际,乌榜小渔舟,摇过半江秋水。风起,风起,棹入白苹花里。

形式:

五月十九日大雨

明朝-刘基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形式:

夏日杂兴

明朝-刘基

夏至阴生景渐催,百年已半亦堪哀。

葺鳞不入龙螭梦,铩羽何劳燕雀猜。

雨砌蝉花粘碧草,风檐萤火出苍苔。

细观景物宜消遣,寥落兼无浊酒杯。

形式:

忧怀

明朝-刘基

伤离惊岁晏,引望起愁端。

落日烟中小,孤云雪外寒。

浮生无限恨,垂老异乡看。

掩泪观梅蕊,中心分外酸。

形式:

旱天多雨意五首呈石末公

明朝-刘基

旱天多雨意,云日气恒阴。

草木焦枯尽,蛟龙伏匿深。

移家愁地蹙,经国恨年侵。

已矣商岩叟,无人解作霖。

形式:

感叹

明朝-刘基

闻说苏州破,仓皇问故人。

死生俱可悼,吾道一何屯。

北去应无路,南藩自此贫。

凄凉转蓬客,泪尽浙江滨。

形式:

题鉴湖送别图

明朝-刘基

曲岸扁舟舣,澄湖祖帐开。

云生秦帝碣,雨映越王台。

荷气清瑶席,波光滟玉杯。

情深不忍别,欲去更徘徊。

形式:

题太公钓渭图

明朝-刘基

璇室群酣夜,璜溪独钓时。

浮云看富贵,流水澹须眉。

偶应非熊兆,尊为帝者师。

轩裳如固有,千载起人思。

形式:

稽句岭

明朝-刘基

白日隐岩嶅,千崖气势豪。

溪流婺女阔,山入少微高。

危石天欹侧,长风谷怒号。

干戈方自此,行役敢辞劳。

形式:

次韵和王文明雨中杂兴四首

明朝-刘基

积雨累十日,平湖添半篙。

风连箕毕动,云傍斗牛高。

水鹳巢林木,池鱼上野蒿。

农人愁饿莩,采撷到溪毛。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