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 · 威德自在菩萨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方便。唯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威德汝当知,无上大觉心,

  本际无二相,随顺诸方便,其数即无量。

  如来总开示,便有三种类。

  寂静奢摩他,如镜照诸像。

  如幻三摩提,如苗渐增长。

  禅那唯寂灭,如彼器中锽。

  三种妙法门,皆是觉随顺。

  十方诸如来,及诸大菩萨,因此得成道。

  三事圆证故,名究竟涅槃。

形式:

诗词简介

《圆觉经》是《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的简称,又作《大方广圆觉经》、《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圆觉了义经》,佛教大乘之经典。内容是佛为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方法,全经分作序、正、流通三分,是唐、宋、明以来教(贤首、天台)、禅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

本章节为威德自在菩萨所请教的问题,以及佛陀的回答。主要说明证入圆觉的方便修行法门。随顺众生根性机宜的不同,修行法门有禅定等三种。

翻译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离座而起,用最尊贵的礼仪,以顶礼礼敬佛足,然后起立右转,绕佛三圈,又长跪在佛前双手合掌,对佛禀告道:“大悲世尊,您广为我们分别开示各种随顺觉性,令菩萨们的本觉妙心发放光明。由于承接了佛的圆音说法,不必修习就能得到善妙利益。世尊,比如一座大城池,城外有四个城门,从任何方向到来的人要进城的话并不局限于从个方向进入,一切菩萨及庄严佛国的众生要成就觉悟智慧,并不只有一个方便法门。希望世尊广为我们宣说一切方便法门和修行渐次,以及修行人共有几种,使参加这个法会的菩萨以及末世众生中追求大乘佛法的人迅速领悟圆觉,无所障碍地悟入清净觉悟境界。”

威德自在菩萨说完后,再次五体投地向佛祖致礼,循环往复,这样连续请求三次。

那时,世尊对威德自在菩萨说:“善哉!善哉!善男子,你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如来修行的方便法门。现在你就仔细地听,我为你解说。”

当时,威德自在菩萨以能接受佛的教导而心生欢喜,和其他参加法会的大众安静地听佛说法。

“善男子,至高无上的圆满妙觉遍满十方,能生出佛及一切万法,而这些都具有同一个本体,相互平等。各种修行本质上没有区别,如果随顺众生根性机宜的不同,则修行方法多得无法计量。圆觉修法按众生根性的差别而归纳的话,应当有三种。

“善男子,如果菩萨们能够体悟清净圆觉,就取净觉心上的寂静为观行之本,从澄清一切妄念入手,便会觉知识心上有烦动。这样就能引得静慧发生,身心烦恼从此永远断灭,由此内心便能生发寂静,感觉轻松安详。由于自心寂静的缘故,十方世界的如来觉心都能在其中显现,就如同镜中的影像。这种方便法门,叫做‘奢摩他’。

“善男子,如果菩萨们能够体悟清净圆觉,以清净觉心了知分别心以及六根、六尘都是因为幻化而有的,于是生起如幻的智慧以去除如幻的无明,或者变化出种种如幻的法门开导如幻众生。由于生起虚幻以及虚幻智慧的缘故,内心便会生发大慈悲,感觉轻松安详。一切菩萨从此修行往生,渐次增进。他们观照幻化的幻慧与各种幻化事物不同,与诸幻不同的幻观也是幻化。渐渐断离幻相,才是菩萨们所追求的圆满行法,如同土里逐渐长出苗芽。这种方便法门,叫做‘三摩钵提’。

“善男子,如果菩萨们能够体悟清净圆觉,以清净觉心为本,不执取幻化以及寂静相,了知身心都是障碍,没有妄想分别的光明觉性,不依随各种障碍,永远超越有障碍和没有障碍的境地。所受用的外部世界和自己身心虽都在外尘烦恼中,但却像器物中的钟鼓声,声音可以溢出于外。烦恼和涅粲都不能滞碍圆觉心,于是内心便能生发寂静,感觉轻松安详。圆觉妙心能与寂灭境界相契合,而非执泥于自身他身、自心他心者所能比及的,因为众生寿命都是虚幻浮想。这种方便法门,叫做‘禅那’。

“善男子,这三个法门,随顺修习都能直证圆觉,十方如来都是因此而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或同或异的方便法门都以这三个法门为本,如果能圆融修证,就能成就圆满觉行。

“善男子,如果有人修行二乘圣道,又能教化成就百千万亿人证得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听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就能随顺修习,转为成佛正因。”

当时,世尊为了重新阐述这个真义,于是说偈语:

威德汝当知,无上大觉心,

本际无二相,随顺诸方便,其数即无量。

如来总开示,便有三种类。

寂静奢摩他,如镜照诸像。

如幻三摩提,如苗渐增长。

禅那唯寂灭,如彼器中锽。

三种妙法门,皆是觉随顺。

十方诸如来,及诸大菩萨,因此得成道。

三事圆证故,名究竟涅槃。

注释

圆音:圆妙的声音,即佛的声音。

随方:不拘何方,任何方面。

无上妙觉:指如来的觉悟。因其至高无上,所以称“无上”;因其不可思议,所以称“妙”。

静慧:安静的智慧,即空慧。

客尘:常用来形容烦恼,或称“客尘烦恼”。

轻安:是一种在禅定中感到身心轻松安详的状态。

奢摩他: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

根尘:六根和六尘。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

起行:往生之行。

三摩钵提:等持。昏沉、掉举皆离是等,令心专注一境是持。其中“昏沉”意为神识昏钝。“掉举”意为一种令心高举而不得安宁的烦恼。

锽:钟鼓声。

禅那:译为“禅定”、“静虑”、“思惟修”等,即住心一境以静息念虑和思惟真理的意思。

阿罗汉:声闻乘中的最高果位名,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

辟支佛:“辟支迦佛陀”的简称,译为“缘觉”,或“独觉”。

收录诗词(155)

释迦牟尼(周朝)

释迦牟尼简介

相关古诗词

金刚经 · 第二十九品 · 威仪寂静分

周朝-释迦牟尼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形式:

金刚经 · 第五品 · 如理实见分

周朝-释迦牟尼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形式:

金刚经 · 第三十二品 · 应化非真分

周朝-释迦牟尼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形式:

金刚经 · 第一品 · 法会因由分

周朝-释迦牟尼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形式:

金刚经 · 第二品 · 善现启请分

周朝-释迦牟尼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 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形式:

金刚经 · 第三品 · 大乘正宗分

周朝-释迦牟尼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 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我皆令入无馀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形式:

金刚经 · 第四品 · 妙行无住分

周朝-释迦牟尼

“复次,须菩提!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形式:

金刚经 · 第六品 · 正信希有分

周朝-释迦牟尼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 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 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形式:

金刚经 · 第七品 · 无得无说分

周朝-释迦牟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形式:

金刚经 · 第八品 · 依法出生分

周朝-释迦牟尼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 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