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庐记

季子礼,既倦于游,南极琼海,北抵燕,于是作屋于勺庭之左肩,曰:“此真吾庐矣!”名曰吾庐。

庐于翠微址最高,群山宫之,平畴崇田,参错其下,目之所周,大约数十里,故视勺庭为胜焉。于是高下其径,折而三之。松鸣于屋上,桃、李、梅、梨、梧桐、桂、辛夷之华,荫于径下,架曲直之木为槛,垩以蜃灰,光耀林木。

客曰:“斗绝之山,取蔽风雨足矣。季子举债而饰之,非也。”或曰:“其少衰乎!其将怀安也。”

方季子之南游也,驱车瘴癞之乡,蹈不测之波,去朋友,独身无所事事,而之琼海,至则飓风夜发屋,卧星露之下。兵变者再,索人而杀之,金铁鸣于堂户,尸交于衢,流血沟渎。客或以闻诸家。家人忧恐泣下,余谈笑饮食自若也。及其北游山东,方大饥,饥民十百为群,煮人肉而食。千里之地,草绝根,树无青皮。家人闻之,益忧恐,而季子竟至燕。

客有让余者曰:“子之兄弟一身矣,又唯子言之从。今季子好举债游,往往无故冲危难,冒险阻,而子不禁,何也?”余笑曰:“吾固知季子之无死也。吾之视季之举债冒险危而游,与举债而饰其庐,一也。且夫人各以得行其志为适。终身守闺门之内,选耎趑趄,盖井而观,腰舟而渡,遇三尺之沟,则色变不敢跳越,若是者,吾不强之适江湖。好极山川之奇,求朋友,揽风土之变,视客死如家,死乱如死病,江湖之死如衽席,若是者,吾不强使守其家。孔子曰:‘志士不忘在沟壑。’夫若是者,吾所不能而子弟能之,其志且乐为之,而吾何暇禁!”

季子为余言,渡海时舟中人眩怖不敢起,独起视海中月,作《乘月渡海歌》一首;兵变,阖而坐,作《海南道中诗》三十首。余乃笑吾幸不忧恐泣下也。

庐既成,易堂诸子,自伯兄而下皆有诗,四方之士闻者,咸以诗来会,而余为之记。

形式:

诗词简介

《吾庐记》选自《魏叔子文集·卷十六》,是清代的魏禧为其弟魏礼的“吾庐”写的居室记。

这篇记文,先写吾庐周围的景物,虽然着墨不多,但松声花影,已使读者如闻如见。折木为槛,刷以蚌灰,其实也是就地取材,草草成家,可是却已有两个人在议论:一个批评魏礼不该借债饰庐,一个揣测魏礼或许意志衰退。这两个人物可能是虚构的,甩他们的三言两语,引出作者自己要阐述的主旨,这就是“人各以得行其志为适”。

文中既写了“吾庐”的得名与景物,而篇幅更多的则是在写其弟的为人,以及他对其弟的培养与希望。作者主张,只有通过艰险的环境来锻炼,才能成为有用之材,不能“终身守闺门之内”,作“遇三尺之沟,则色变不敢跳越”的懦夫。这对于现代的读者仍有启示作用。文章讲究起伏变化,反映当时的社会面也广,含意也发人深省。

翻译

季子魏礼,已经对四方飘游的生活感到厌倦了:他曾经南面直到海南岛,北面到河北一带,于是筑屋于勺庭的左角,说:“这才真是我安身的地方了!”便名为“吾庐”。

吾庐在翠微峰上位址最高,群山围绕着它,高高低低的田地,交错其下,极目四望,大约有几十里,所以要比勺庭幽美。

他又顺应地势,将小径折成三段。松声迎风鸣于屋上,桃、李、梅、梨、梧桐、桂、辛夷这些花叶,掩映于径下,用曲直不一的木条做成栏杆,涂上了蚌壳灰,它的光泽便闪烁在林木之间了。

有人说:“筑屋于陡峭的山上,只要能遮蔽风雨就够了,季子却借债来布置,实在不值得。”也有人说:“大概季子的意志有些衰颓了吧,因而想过过安逸的生活。”

当季子南游的时候,车子奔驰在瘴气郁结的异乡,身冒不测的风险,远离朋友,独个儿无所作为,就此前往海南岛。到了那里,一夜之间大海风便将房屋吹毁,只得躺在露天之下。又碰到两次兵变,老百姓被乱兵搜寻到就遭杀害,刀剑之声响彻门庭,尸体堆积在大街上,鲜血流注于沟道。有的人把消息告诉家里,家里人吓得哭了,我却象平日一样谈笑吃喝。后来他又北游山东,恰巧逢到大荒年,灾民成群结队,煮人肉充饥。千里之内,连草根树皮都食尽了,家里人听到后,更加害怕,可是季子竟然还能到达河北。

有人责备我说:“您和季子是同胞兄弟,他又事事都听您的话,现在季子喜欢借债远游,常常受到意外的灾难,您为什么不加阻止?”我笑着说:“我原知季子是不会死的呀!我看季子的借债冒险而远游,和他的借债布置屋子是一样道理;而且人都以能实现自己志愿为舒畅。如果他只想毕生终老于内室之中,连走一步路也瞻前顾后、似进非进,盖上井盖才敢看井,系着腰舟才肯渡水,一见三尺宽的沟,立即大惊失色不敢跳越,象这样的人,我决不会强使他到江湖之上。反之,如果性喜纵情于奇山异水,寻访良朋好友,吸取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把死在外地看作死在家里,死在变乱中看作死于疾病,死在江湖间看作死在床席上一样,象这样的人,我决不会强使他坐守在家里。孔子说:‘有志气的人是连死在山沟里也毫不顾虑的。’象这样的行动,我自己虽然做不到而子弟们却能做到,并且正是出于他们的志趣乐于做去,我连赞成都来不及怎么还能阻止呢?”

季子还对我说过:渡海时同船的人都被风浪颠簸得头晕心惊不敢起床,唯有他起而赏览海上月色,还作了一首《乘月渡海歌》。兵变时,他也镇定地闭门而坐,作了三十首《海南道中诗》。我听了,便暗笑自己幸亏没有象家里人那样吓得哭泣。

吾庐筑成后,易堂的各位人士,从我大哥以下都写诗纪念,各地文士得知后,也都以诗篇来聚会,我就写了这篇《吾庐记》。

注释

吾庐记:该文是作者借为其弟魏礼筑吾庐作记,写魏礼的为人,突出魏礼冒着险危去远游的性情,弘扬“志士不忘在沟壑”之精神。文章叙议交错,转换自然。

季子礼:魏礼,字和公,号季子。

极:远至。

琼海:琼州,今海南岛。

勺庭:作者翠微山堂号。

左肩:犹“左首”。

宫之:围绕。《礼记·丧大记》:“吾为庐宫之。”郑玄注:“宫,谓围障之也。”

参(cēn)错:参差交错。

周:至、遍及。

视勺庭为胜:比勺庭更好。视,比较。《吕氏春秋·仲秋》:“量大小,视长短,皆中度。”

高下其径:随地势高下为路。

辛夷:木名,亦称木兰,开紫红花。华,通“花”。

荫:遮蔽。

槛:栏干。

垩(è)以蜃灰:涂刷蛤壳粉。垩,涂刷;蜃,指大蛤。

斗绝:非常陡峭。斗,通“陡”。

其:揣度之词。

少:稍。

衰:减退、懈怠。

怀安:留恋家室,图安逸。唐代欧阳詹《出门赋》:“惕怀安以败名,曾何可以少留。”

瘴癞(laì):我国南方湿热,山林间蒸发之烟气,使人致病,故有此称。

去:离开。

发屋:揭去屋顶。

兵变:军队哗变,叛乱。

再:多次。

索:搜索。

金铁:指兵器。

尸交于衢:道路中尸体交错。衢,大道。

沟渎(dú):犹“沟壑”,山野溪谷。

以闻:以之闻,即告知的意思。

让:责备。

“子之兄弟一身矣”句:谓与兄弟关系至亲。之,与。《左传·文公十一年》:“皇父之二子死焉。”杜预注:“皇父与谷甥及牛父皆死。”一身,犹“一体”,喻关系密切。

无死:未死。

得行其志:做志愿要做的事。

适:适意。

闺门:内室。

选耎(ruǎn):怯懦。选,通“巽”,怯懦、柔弱。耎,同“软”。

趑趄(zījū):犹豫貌。

盖井而观:盖住井口观天,喻眼光闭塞。

腰舟而渡:腰间系着葫芦渡水。《庄子·逍遥游》:“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的话说:“樽如酒器,缚之于身,浮于江湖,可以自渡。虑,犹结缀也。案,所谓腰舟。”后喻做事过于谨慎。《晋书·蔡谟传》:“性尤笃慎,每事必为过防,故时人云:‘蔡公过浮航,脱带腰舟。’”

极:穷尽。

揽风土之变:阅历各地风俗人情之变异。

死乱如死病:死于变乱同病死一样,谓不畏死于变乱。

衽(rèn):指家中床席。《仪礼·士丧礼》:“衽如初。”郑玄注:“衽,寝卧之席也。”

志士不忘在沟壑:出自《孟子·滕文公下》,赵岐注:“志士,守义者也。君子固穷,故常念死无棺椁殁沟壑而不恨也。”此语是孟子就齐景公不按常规方法招虞人,虞人不至而将其杀之一事说的,后文又有“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之语,该文作者便径直作“孔子曰”了。

何暇禁:何须禁止。

眩怖:头晕并惊恐。

阖(hé):闭门。

易堂诸子:作者与魏祥、魏礼,及李腾蛟、丘维屏、彭任等人,在翠微峰建立学舍,讲学论文,号易堂。

伯兄:大哥。

收录诗词(19)

魏禧(清)

魏禧简介

魏禧,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宁都人。明诸生。康熙己未举博学鸿词,辞不就试。有《魏叔子集》。

相关古诗词

送任道爰同诸子幼刚归九江

清代-魏禧

天下少知己,寒山多苦音。

欲将千古事,赠子十年心。

前路风霜满,故乡烟水深。

莫劳刘子骥,迟汝桃花林。

形式:

登日峰

清代-魏禧

不见扶桑国,登临只此峰。

因之分画夜,直欲破鸿蒙。

树影群山外,烟浮万井中。

天风自吹息,未许白云封。

形式:

余有寒溪闻落木之句罗子为作画复赋

清代-魏禧

左折西桥路,东皋连翠微。

谁将一幅纸,写余心所思。

松下闻声处,溪前独立时。

寒光看不尽,日夕秋山知。

形式:

离邮九日奉怀伯兄将自燕都出塞

清代-魏禧

高邮雄镇控南淮,野水苍茫没草莱。

独立自怜云物好,隔船遥见菊花开。

燕山秋色余金狄,塞上悲风接玉阶。

天地到今谁涕下,幽州此日莫登台。

形式:

淮阴寄门人赖韦兼酬诸生

清代-魏禧

闻说淮东形势地,三城万瓦夹江滨。

小山赋后谁招隐,漂母祠前早闭门。

日月苦消行路客,篮舆长忆执经人。

深秋木叶知多少,扫径相迟薜荔村。

形式:

灵岩杂咏

清代-魏禧

琴台如髻绕烟鬟,学得新声手自弹。

七十二峰看不尽,烟波纯浸洞庭山。

形式:

再过赤溪呈邓元白

清代-魏禧

相见意不已,不寐竟达旦。

振衣出南郭,露草凄以漫。

轻烟幕平林,村村鸡犬散。

初日多好光,主人适朝饭。

人生不知心,何用更谋面。

我生十一岁,窃希范张传。

素心六七人,异姓而同干。

涂氏贤父子,君之旧友善。

语我与林子,奇才不易见。

天下昔无君,黎阳初构乱。

城虎不择肉,党恶以千万。

君督南乡兵,机密发不缓。

黎明驻南郊,群凶寝方燕。

踉跄出门斗,前死后者窜。

一日杀千人,万家获安奠。

死者骨肉亲,至今不敢怨。

乡兵骄成功,虎死狼为患。

君更用市人,疾若摧枯蔓。

用人人不疑,杀人人不叛。

事己身不与,超然如飞翰。

前日同涂林,访君读书院。

路经校射场,指是君所践。

怀哉李太白,风月此遗墠。

昔读袁州碑,高文垂孔殿。

字字关人伦,儒术尊不贱。

夹溪千树桃,白沙空断岸。

怜君多白须,喜君老尚健。

形式:

答菊

清代-魏禧

尔本同众卉,以我特知名。

我已谢人间,尔犹保余荣。

篱下邈难遇,缤纷在华庭。

内房罗宠女,缜发耀鸦翎。

晨梳供采摘,双鬓横新英。

洁身充近玩,委藉何纵横。

却误周茂叔,犹以隐逸称。

形式:

菊答

清代-魏禧

我本自为芳,清心来众赏。

不作却聘书,高名自标榜。

一任朱门游,终焉逢户想。

睇彼隐君子,热中劳俯仰。

朝住青云下,暮蹑华堂上。

翩然意气增,春温变秋爽。

俯念此微生,荣落任天壤。

虽然草木姿,窃用资生养。

枕之双目明,服之年寿长。

看君出北山,名实何卤莽。

形式:

勺庭示诸生

清代-魏禧

瞽人入坎窞,援之出平康。

棘刺当孔道,挥之行路傍。

举手非为劳,举口能为良。

大言遗珠玉,小言效秕糠。

天地待弥缝,岂必圣与王。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