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蠡湖中望庐山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挂席候明发,眇漫平湖中。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黤黕容霁色,峥嵘当晓空。

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

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

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形式:

诗词简介

这首诗是作者漫游东南各地、途经鄱阳湖时的作品。

孟浩然写山水诗往往善于从大处落笔,描绘大自然的广阔图景。第一二两句就写得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辽阔无边的太空,悬挂着一轮晕月,景色微带朦胧,预示着「天风」将要来临。「月晕而风」,这一点,「舟子」是特别敏感的。这就为第三句「挂席候明发」开辟了道路。第四句开始进入题意。虽然没有点明彭蠡湖,但「渺漫」这个双声词,已显示出烟波茫茫的湖面。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进一步扣题。「匡阜」是庐山的别称。作者「见匡阜」是在「中流」,表明船在行进中,「势压九江雄」的「压」字,写出了庐山的巍峨高峻。「压」字之前,配以「势」字,颇有雄镇长江之滨,有意「压」住滔滔江流的雄伟气势。这不仅把静卧的庐山写活了,而且显得那样虎虎有生气。

以下四句,紧扣题目的「望」字。浩渺大水,一叶扁舟,远望高山,却是一片「黛色」。这一「黛」字用得好。「黛」为青黑色,这既点出苍翠浓郁的山色,又暗示出凌晨的昏暗天色。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方渐渐显露出鱼肚白。高耸的庐山,在「曙空」中,显得分外妩媚。

天色渐晓,红日东升,庐山又是一番景象。崔巍的香炉峰,抹上一层日光,读者是不难想象其美丽的。而「瀑水喷成虹」的景象更使人赞叹不已。以虹为喻,不仅表现庐山瀑布之高,而且显示其色。飞流直下,旭日映照,烟水氤氲,色如雨后之虹,高悬天空,是多么绚丽多彩。

这样秀丽的景色,本该使人流连忘返,然而,却勾起了作者的满腹心事。「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表明了作者早有超脱隐逸的思想。「尚子」指尚长,东汉隐士;「远公」指慧远,东晋高僧,他本来是要到罗浮山去建寺弘道的,然而「及届浔阳,见庐峰清净,足以息心」,便毅然栖息东林。「追」「怀」二字,包含了作者对这两位摆脱世俗的隐士高僧是多么敬仰和爱戴;诗人望庐山,思伊人,多么想留在庐山归隐呀,然而却没有,为什么呢?

「我来限于役」以下四句,便回答了这个问题。作者之所以不能「息微躬」是因为「于役」,他还要继续到长江下游江浙等省的广大地区去漫游,现在整个行程还不到一半,而一年的时间却将要完了。「淮海」、「星霜」这个对偶句,用时间与地域相对,极为工稳而自然,这就更突出了时间与空间的矛盾,从而显示出作者急迫漫游的心情。这对「久欲追尚子」两句说来是一个转折,表现了隐逸与漫游的心理矛盾。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对以上四句又是一个转折。「岩栖者」自然是指那些隐士高僧。「毕趣」的「毕」应作「尽」讲,「趣」指隐逸之趣。意思是尽管现在不留在庐山,但将来还是要与「岩栖者」共同归隐的。表现出对庐山的神往之情。

这虽是一首古诗,但对偶句相当多,工稳、自然而且声调优美。譬如「黯黮凝黛色,峥嵘当曙空」中的「黯黮」与「峥嵘」,都是叠韵词。形容颜色的两字,都带「黑」旁,形容山高的两字都带「山」旁。不仅意义、词性、声调相对,连字形也相对了。《全唐诗》称孟诗「伫兴而作,造意极苦」,于此可见一斑。

此诗结构极为紧密。由「月晕」而推测到「天风」,由「舟子」而写到「挂席」,坐船当是在水上,到「中流」遂见庐山。这种联系都是极为自然的。庐山给人第一个印象是气势雄伟;由黎明到日出,才看到它的妩媚多姿、绚丽多彩。见庐山想到「尚子」和「远公」,然后写到自己思想上的矛盾。顺理成章,句句相连,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毫无跳跃的感觉。作者巧妙地把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化,思想的矛盾,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正是它结构之所以紧密的秘密所在。

注释

彭蠡湖:即今鄱阳湖。

太虚:古人称天为太虚。

舟子:一作「舟中」。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句:古谚云:「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挂席:扬帆。

候明发:一作「知明发」。

明发:黎明。

匡阜:庐山别名。庐山古名南障山,又名匡山,总名匡庐。九江:即指浔阳江。

容霁:一作「凝黛」。

晓空:一作「曙空」。

香炉:一作「炉峰」,庐山北峰名。

瀑布:一作「瀑水」。

尚子:东汉隐士,事见《后汉书·逸民传》。

远公:即僧人慧远。

限于役:一作「恨于役」。

星霜:星宿,一年循环周转一次;霜,每年因时而降。故古人常用「星霜」代表一年。

评注

《唐贤三昧集笺注》:大湖中见高山,真成活画。

《养一斋诗话》:严沧浪云:「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故也。」然则盛唐惟孟襄阳,乃可以一味妙悟目之。然襄阳诗如「东旭毕光芒,浦禽已惊聒。卧闻渔浦口,桡声暗相发。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香炉切上日,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则谓襄阳诗都属悟到,不关学力,亦微误耳。

《唐宋诗举要》:兴象华妙。

收录诗词(266)

孟浩然(唐)

孟浩然简介

孟浩然,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相关古诗词

春晓

唐朝-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形式:

过故人庄

唐朝-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形式: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朝-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形式:

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朝-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形式: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唐朝-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形式: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唐朝-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形式:

宿建德江

唐朝-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形式: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朝-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

形式:

留别王侍御维

唐朝-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

形式: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唐朝-孟浩然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