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贤令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形式:

诗词简介

《求贤令》是东汉末年军事家、文学家曹操作的一篇散文。文章第一段以开国中兴的历史经验,总括写出人才的重要,只要访求,不难发现,而当前正特别需要访求人才。第二段引孔子的论断和齐桓公用管仲的史实,讲自己求贤的标准——光廉洁有德而缺乏干才是不行的。第三段提出自已求贤才的目标在下层,重点在才干。文中连用史实和典故,使得求贤标准形象地表达出来,突出“唯才是举”。这篇文章,写得起伏交幻,感情如层峦叠嶂,行文似游龙戏水。语言简明、洗练,要言不烦,颇具说服力。

翻译

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的君主,哪个不是得到贤德的能人和他一起治理国家的呢?在他们得到人才的时候,往往不出里巷,难道是偶然的际遇吗?是上边的人寻求发现的呀。这是特别需要访求贤才的时刻。

“孟公绰做大贵族的家臣是好的,但却当不了滕、薛这样小国的行政长官。”假如非得是廉洁的人,才可以任用,那么齐桓公怎么能称霸于世呢!当今天下有没有(像姜尚那样)身穿粗衣怀有真才在渭水岸边钓鱼的呢?又有没有(像陈平那样)被指斥为盗嫂受金而没有遇到魏无知推荐的呢?

诸位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埋没在下层的人才,只要是有才能的就举荐出来,使我能得到而任用他们。

注释

令:是一种文体名称,是皇帝或大官向文武官员或民众发布的一种告谕文字。

受命:古代把开国即帝位说成是受天命。这里指开国。中兴:由衰败而重新复兴。

曷(hé)尝:何曾,哪有。

曾:乃、往往。

闾(lǘ)巷:里巷。

孟公绰(chuò):鲁国人,性寡欲,廉洁有德。

赵、魏:晋国赵氏与魏氏两家,世为晋卿,封邑比小国还大得多,后与韩三家分晋。

老:家老、家臣,私家奴仆的头头。

优:有馀。滕、薛:两个小诸侯国,均在今山东境内。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句:见《论语·宪问》,是孔子的话。孟公绰寡欲廉洁而缺乏才能,作为大贵族家臣头头是好的,作为小国的官员是不行的。

齐桓:齐桓公,姓姜,名小白,任用管仲,使齐国强大,成为五霸之首。但管仲并不廉洁,早年和鲍叔做买卖,他多取利金;后为齐相,生活奢侈。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句:齐桓公如果一定要用廉士,则不能用管仲,也就不能称霸于世了。

被褐(hè):穿著粗麻的黑色短衣。被褐怀玉比喻怀才不遇流于困顿,语见《老子》。

“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句:姜尚(字子牙),殷商末年钓于渭水岸边,被周文王访到,尊为国师,治理国家,使国家兴盛起来,最后佐周武王灭了商朝。

盗嫂受金:指陈平。汉高祖的谋臣陈平曾经和嫂子私通,又曾接受贿赂。魏无知了解他是个人才,就推荐给刘邦。刘邦问他有无此事,魏说,你问的是“行”,我荐的是“才”,当前最需人才,盗嫂受金算什么!后刘邦重用陈平,建功立业。

二三子:诸位,你们,指臣僚下属。

佐:帮助。

明扬仄(zè)陋:发现推举那些埋没在下层贱业中的人才。

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救举荐上来。

评注

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魏武帝集》:帝王之家,文章瑰玮,前有曹魏,后有萧梁,然曹氏称最矣!

陈登原《国史旧闻》引杨钧:湘绮(王阎运)教人作文,必学范书(后汉书)及曹操文。曹文无长篇,篇数尤少,如何可学,余甚疑之。后乃知其短篇,皆具长篇气力,不骈不散,有子长(司马迁)之遗则。盖孟德诗文,皆有过人之处,其气概之雄伟,乃得之天生。犹之阮嗣宗,诗文皆御风而行,不许他人拟议也。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像这样的政令文章,在战国以后,经过两汉几百年间,都不曾有过,两汉帝王也曾多次下过求贤的诏令,其中所说大都是先德而后才,没有讲“唯才是举”的。更没有讲“不忠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便“勿有所遗”的。曹操为什么这样说呢?一方面当时确实急需人才,迫不及待,用人不能求全责备;另一方面,东汉以来社会上所谓“孝廉”、所谓“仁孝”,早已是空;行其名,要用人才,必须打破传统,“唯才是举”。不过曹操的“唯才是举”主要是指那些为我所用之才;如果不为我用,即使是人才也未必举的。

收录诗词(25)

曹操(汉)

曹操简介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人,汉族。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军、丞相,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一生以汉朝大将军、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割据政权,为统一中国北方做出重大贡献,同时在北方屯田,对农业生产恢复有很大作用。曹操的诗作具有创新精神,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相关古诗词

步出夏门行 · 其四 · 龟虽寿

汉朝-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形式:

短歌行

汉朝-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形式:

步出夏门行 · 其一 · 观沧海

汉朝-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形式:

蒿里行

汉朝-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形式:

薤露行

汉朝-曹操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形式:

对酒

汉朝-曹操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

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咸礼让,民无所争讼。

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

斑白不负载。

雨泽如此,百谷用成。

却走马,以粪其土田。

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

子养有若父与兄。

犯礼法,轻重随其刑。

路无拾遗之私。

囹圄空虚,冬节不断。

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形式:

度关山

汉朝-曹操

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车辙马迹,经纬四极。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于铄贤圣,总统邦域。封建五爵,井田刑狱。

有燔丹书,无普赦赎。皋陶甫侯,何有失职?

嗟哉后世,改制易律。劳民为君,役赋其力。

舜漆食器,畔者十国,不及唐尧,采椽不斫。

世叹伯夷,欲以厉俗。侈恶之大,俭为共德。

许由推让,岂有讼曲?兼爱尚同,疏者为戚。

形式:

步出夏门行 · 其二 · 冬十月

汉朝-曹操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

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鵾鸡晨鸣,鸿雁南飞,

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钱镈停置,农收积场。

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形式:

苦寒行

汉朝-曹操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形式:

秋胡行二首

汉朝-曹操

【其一】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

牛顿不起,车堕谷间。

坐磐石之上,弹五弦之琴。

作为清角韵,意中迷烦。

歌以言志,晨上散关山。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旁。

负揜被裘,似非恒人。

谓卿云何困苦以自怨,

徨徨所欲,来到此间?

歌以言志,有何三老公。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

道深有可得。名山历观,

遨游八极,枕石漱流饮泉。

沉吟不决,遂上升天。

歌以言志,我居昆仑山。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

夜夜安得寐,惆怅以自怜。

正而不谲,辞赋依因。

经传所过,西来所传。

歌以言志,去去不可追。

【其二】

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

经历昆仑山,到蓬莱。

飘遥八极,与神人俱。

思得神药,万岁为期。

歌以言志,愿登泰华山。

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

世言伯阳,殊不知老;

赤松王乔,亦云得道。

得之未闻,庶以寿考。

歌以言志,天地何长久!

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

二仪合圣化,贵者独人不?

万国率土,莫非王臣。

仁义为名,礼乐为荣。

歌以言志,明明日月光。

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

大人先天而天弗违。

不戚年往,忧世不治。

存亡有命,虑之为蚩。

歌以言志,四时更逝去。

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

壮盛智愚,殊不再来。

爱时进趣,将以惠谁?

泛泛放逸,亦同何为!

歌以言志,戚戚欲何念!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