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古来云海茫茫,道山绛阙知何处?人间自有,赤城居士,龙蟠凤举。清净无为,《坐忘》遗照,八篇奇语。向玉霄东望,蓬莱晻霭,有云驾、骖风驭。

行尽九州四海,笑纷纷、落花飞絮。临江一见,谪仙风采,无言心许。八表神游,浩然相对,酒酣箕踞。待垂天赋就,骑鲸路稳,约相将去。

形式:

诗词简介

这首词以神话传说作题材,运用浪漫主义的笔调,记述谢自然仙女求师蓬莱真人良师司马子微而白日仙去事;还记叙了谪仙李太白曾见司马子微于江陵,获得「仙风道骨,可谓神游八极之表」的美誉事,且能歌唱,反映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对有道之士的无限敬仰,亦望求仙解脱,超然世外,创造了一种云海、人间与仙境融会,历史、仙话与现实交错的空间文化观。

翻译

自古以来广阔云海迷迷茫茫,道家的仙山和红色的殿阁在何处?人间自然是有那青城山的居士,如龙蟠如凤举。坚守清静消极无为,静坐达到忘我的精神境界,写下八篇奇语之文。向天宫东望去,蓬莱那暗淡的云彩,有如驾驶仙人的神车。

行尽了九州和四海,大笑纷纷,伴着那飞花飘絮。临江一望,看见了那谪仙的风采,虽是无言而心里默许。神游极远之地,豪迈相对,酒喝得尽兴,两脚岔开似簸箕。等到了《大鹏赋》写成,骑上鲸鱼走在平坦大路,相约游仙。

注释

水龙吟:词牌名。据说,《水龙吟令》最早为北齐一组古琴曲,《北齐书·卷二十九·郑述祖传》:「述祖能鼓琴,自造《龙吟十弄》,云尝梦人弹琴,寤而写得。当时以为绝妙。」同时,汉马南郡《长笛赋》云:「近世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吟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声相似。」故人亦以龙吟喻笛声,如南朝梁·刘孝先《咏竹》诗:「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北周·庾(Yǔ)开府《对酒诗》:「惟有龙吟笛,桓伊能独吹。」入唐,君王出行有仪仗鼓吹,所奏乐曲有《龙吟声》。《新唐书·卷二十三下·〈仪卫下·大驾卤簿鼓吹〉》:「大驾卤簿鼓吹,分前後二部。……凡鼓吹五部:一鼓吹,二羽葆,三铙吹,四大横吹,五小横吹,总七十五曲。……鼓吹部有扛鼓、大鼓、金钲小鼓、长鸣、中呜。扛鼓十曲:……大鼓十五曲,严用三曲:……小鼓九曲:……皆以为严、警,其一上马用之。长鸣一曲三声:一《龙吟声》,二《彪吼声》,三《河声》。中鸣一曲三声:……」《龙吟声》为出行中吹打之仪仗乐。而宫中娱乐时,亦有类似之笛曲,李太白《宫中行乐词八首(其中)》:「笛奏龙吟水,箫鸣凤下空。」杜少陵《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诗:「晚来横吹好,泓下亦龙吟。」除宫廷乐外,唐民间亦流传一种击打乐《龙吟歌》。中唐时,李长吉作《假龙吟歌》,歌为杂言,前半四言,後半七言,全用仄声押韵,韵字则入声与上声交替,语言亦奇崛险怪,用诸奇喻写龙吟声。假者,假借也,藉龙吟歌作杂言歌词。唐乐曲名虽有「龙吟」而无「水」字,但唐人理念中,龙与水密不可分,故唐人亦多以龙吟喻水声。如李太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晚唐张承吉《题李渎山居玉潭》诗用「一听夜龙吟」喻潭水声。另,《易经》云:「云从龙,风从虎。」故以龙吟云起,虎啸风生。每逢旱时,君王便下诏祈雨。唐玄宗时尝诏修龙坛、龙堂,以供祭雨。由唐俗知,龙与水不分,故《龙吟声》或《龙吟歌》应衍《水龙吟》之曲名曲调。对于词名之源,毛稚黄《填词名解·卷三》谓本于太白诗「笛奏龙吟水」,而陈元龙《〈片玉集〉注·卷十》谓本于长吉诗「雌龙怨吟寒水光」。对于最早用此调填词者,一说唐末五代时道士吕洞宾,而《历代诗馀·卷七十四》谓柳耆卿;一说为东坡。《词律》《钦定词谱》均列此调,所举体格颇繁。《词谱》共列二十五体,并谓「此调句读最为参差,今分立二谱」。一谱为起句七字、次句六字者,以东坡《水龙吟·露寒烟冷蒹葭老》为正体,双调百二字;一谱为起句六字、次句七字者,以秦少游《水龙吟·小楼连苑横空》为正体。又,《高丽史·乐志》所录无名氏《水龙吟慢·玉皇金阙长春》词,虽亦为双调百二字,然句读韵律与苏词、秦词迥异,名《水龙吟慢》。兹以历来传诵苏辛两家之作为准。百二字,前后阕各四仄韵。又前后阕第九句第一字并是领格,宜用去声。结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较二二句式收得有力。《水龙吟》的异名亦多,如少游词有「小楼连苑横空」句,故名《小楼连苑》;吴七郡王词结句为「片片是,丰年瑞」,故别名《丰年瑞》;方味道《寿赵丞相》词结句为「长是伴,庄椿岁」,故亦名《庄椿岁》;欧阳文忠词「缕金裙窣轻纱」,名《鼓笛慢》;史梅溪词名《龙吟曲》等。

道山绛阙:傅子立注:「道山、绛阙,皆神仙所居。」龙榆生笺引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九十八·云林右英夫人惣杨真人、许长史诗二十》:「绛阙排广霄,披丹登景房。」道山,《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作「蓬山」。

赤城居士、「《坐忘》遗照,八篇奇语」:傅子立注:「司马子微隐居天台之赤城,自号赤城居士。尝著《坐忘论》八篇,云:『神宅于内,遗照于外,自然而异于俗人,则谓之仙也。』」刘尚荣按:「事见宋叶翠岩撰《海录碎事·卷十八·〈文学部·图籍门·坐忘论〉》,然则『神宅』云云,见于四库全书本元陶南村《说郛·卷七十五上》引司马承祯《天隐子》,不见《坐忘论》。又按,『神宅』当作『宅神』。」龙榆生笺引唐·刘肃《大唐新语·卷十·司马承祯》:「司马承祯,字子徵,隐于天台山,自号白云子,有服饵之术。则天、中宗朝,频徵不起。睿宗雅尚道教,稍加尊异,承祯方赴召。睿宗尝问阴阳术数之事,承祯对曰:『《经》云:「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且心目一览,知每损之尚未能已,岂复攻乎异端而增智虑哉!』睿宗曰:『理身无为,则清高矣;理国无为,如之何?』对曰:『国犹身也,《老子》曰:「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私焉,而天下理。」《易》曰:「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是知天不言而信,不为而成。无为之旨,理国之要也。』睿宗深加赏异。无何,苦辞归,乃赐宝琴、花帔以遣之。工部侍郎李适之赋诗以赠焉。当时文士,无不属和。散骑常侍徐彦伯撮其美者三十一首,为制《序》,名曰《白云记》,见传于代。」

龙蟠:龙榆生笺:「《诗集》王注:『《寰宇记》载诸葛亮谓吴大帝曰:「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都也。」』」

凤举:元延祐本作「凤翥」。龙榆生笺:「《禽经》:『凤翥鸾举,百羽从之。』」

清净无为:龙榆生笺引《史记·卷六十三·老子》:「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向玉霄东望,蓬莱晻霭」:傅子立注:「杨元素《本事曲集》载公自序云:『昔谢自然欲过海求师蓬莱,至海中,或谓自然曰:「蓬莱隔弱水三十万里,不可到。天台有司马子微,身居赤城,名在绛阙,可往从之。」自然乃还,受道于子微,白日仙去。子微(《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子微」下有「著《坐忘论》七篇,《枢》一篇」)年百馀,将终,谓弟子(原作「子弟」,龙榆生校:「傅注本『弟子』二字误倒。」今据《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词叙乙正)曰:「吾居玉霄峰,东望蓬莱,尝有真灵降焉,今为东海青童所召。」乃蝉脱而去。其後李太白作《大鹏赋》云:「尝见子微于江陵(李太白《大鹏赋》原文作:『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以下傅注援引《本事曲集》字句有出入者酌情出校,无关宏旨异文则不录),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元丰七年冬余过临淮,而湛然先生梁君在焉,童颜清彻,如二三十许人,然人有自少见之(珍重阁本及《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词叙有「者」字),喜(《苏长公二妙集》本词叙作「善」)吹铁笛,辽(珍重阁本及《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词叙作「嘹」)然有穿云裂石之声,乃作《水龙吟》一首,记子微、太白之事,倚其声而歌之。』」刘尚荣按:「谢自然事见《说郛·卷七十五上》引《天隐子後序》,又参见《太平广记·卷六十六·〈女仙·谢自然〉》引《集仙录》及宋邵西山《邵氏闻见後录·卷十六》。诸多传闻而东坡信之。」晻霭,龙榆生笺:「《离骚》:『扬云霓之晻霭兮,鸣玉鸾之啾啾。』五臣注:『晻霭,旌旗蔽日貌。』」

谢自然:龙榆生笺:「韩昌黎《谢自然》诗:『果州南充县,寒女谢自然。童騃无所识,但闻有神仙。轻生学其术,乃在金泉山。繁华荣慕绝,父母慈爱捐。凝心感魑魅,慌惚难具言。一朝坐空室,云雾生其间。如聆笙竽韵,来自冥冥天。白日变幽晦,萧萧风景寒。檐楹暂明灭,五色光属联。观者徒倾骇,踯躅讵敢前。须臾自轻举,飘若风中烟。茫茫八纮大,影响无由缘。』注:果州谢真人上升,在金泉山。贞元十年十一月十二日辰时,白昼轻举。时郡守李坚以闻,有赐诏褒谕,谓所部之中,灵仙表异,玄风益振,至道弥彰。其诏今尚有石刻在焉。」宋·邵西山《邵氏闻见後录·卷十六》:「序『谢自然欲过海求师,或谓蓬莱隔弱水三万里,不可到。天台有司马子微,身居赤城,名在绛阙,可往从之,自然可还授道于子微,白日仙去。』按子微以开元十五年死于王屋山,自然生于大历五年,至贞元十年仙去,是子微死四十三年自然始生。乃云『自然授道于子微』,亦误也。东坡信天下後世者,宁有误邪?予应之曰:『东坡累误千百,尚信天下後世也。』童子更曰『有是言,凡学者之误亦许矣。』予曰:『尔非东坡奈何?』」

蓬莱:龙榆生笺引《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

弱水:龙榆生笺引西汉·东方曼卿《十洲记·凤麟洲》:「凤麟洲在西海之中央,地方一千五百里。洲四面有弱水绕之,鸿毛不浮,不可越也。」

天台:龙榆生笺:「《会稽记》:『赤城山内,则有天台灵狱,玉室璇台。』孙绰《游天台山赋序》:『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文选》注引支遁《天台山铭序》:『余览内经《山记》云:剡县东南有天台山。』」

赤城:龙榆生笺:「《文选·游天台山赋》注:『支遁《天台山铭序》曰:「往天台,当由赤城山为道径。」孔灵符《会稽记》曰:「赤城,山名,色皆赤,状似云霞。悬霤千仞,谓之瀑布。飞流洒散,冬夏不竭。」《天台山图》曰:「赤城山,天台之南门也。」』」

玉霄峰:龙榆生笺引《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二十九·台州府》:「玉霄峰在天台山,司马子微隐处。有蜀女谢自然,将诣蓬莱求师,遇一叟,指言司马承祯者,名在赤台,身居赤城,真良师也。遂从承祯得道,白日冲举。」

青童:龙榆生笺引《真诰·稽神枢第一》:「茅山天师坛,昔东海青童君曾乘独轮飞飙之车按行此山,埋宝金白玉。」

《大鹏赋》:龙榆生笺引唐·李太白《大鹏赋序》:「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此赋已传于世,往往人间见之。悔其少作,未穷宏达之旨,中年弃之。及读《晋书》,睹阮宣子《大鹏赞》,鄙心陋之。遂更记忆,多将旧本不同。今复存手集,岂敢传诸作者,庶可示之子弟而已。」

八极:龙榆生笺引《淮南子·地形》:「八纮之外,乃有八极。」

临淮:龙榆生笺引《新唐书·卷三十八·〈地理志·河南采访使〉》:「泗州临淮郡,上。本下邳郡,治宿预,开元二十三年徙治临淮。天宝元年更郡名。」

湛然先生:龙榆生笺:「未详。」

风驭:傅子立注:「《庄子》所谓『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焉』者也。」刘尚荣按:「语出《庄子·逍遥游》。」

九州:龙榆生笺:「《禹贡》:『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为九州。』《夏书》:『九州既同,四隩既宅。』」

「临江一见,谪仙风采」:傅子立注:「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见之,叹曰:『子谪仙人也。』『临江一见』,谓子微见太白于江陵。」刘尚荣按:「谪仙事见《新唐书·卷二百〇二·〈文艺列传·李白传〉》,『临江一见』见李太白《大鹏赋序》。」

八表:龙榆生笺:「八方之外也。陶渊明《停云诗》:『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酒酣箕踞:傅子立注:「刘伶《酒德颂》:『捧罂承槽,衔杯漱醪。奋髯箕踞,枕曲藉糟。』」刘尚荣按:「刘伶,字伯伦,《酒德颂》见《文选·卷四十七·〈颂·酒德颂〉》。」龙榆生笺:「《汉书》颜师古注:『箕踞者,谓曲两脚,其形如箕。』」

垂天赋:傅子立注:「《庄子》言:『鹏翼若垂天之云。』『垂天赋』,谓《大鹏》也。」

骑鲸:傅子立注:「杜子美诗:『若逢李白骑鲸鱼,道甫问信今何如?』」刘尚荣按:「诗句出自《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见于宋郭知达编《九家集注杜诗·卷二》,上句原作『南寻禹穴见李白。』《杜诗详注·卷一》仇知几注:『骑鲸鱼出《羽猎赋》。俗传太白醉骑鲸鱼,溺死浔阳,皆缘此句而附会之耳。』又云:『一作「若逢李白骑鲸鱼」,非。』按,宋刘後村《後村诗话·卷上》引杜诗即作『若逢李白骑鲸鱼』,《九家集注杜诗》本及宋黄希、黄鹤撰《补注杜诗》本引『一作』云云同後村。可證傅注其来有自。」

评注

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自然受道于子微」,误矣。「东坡信天下后世者,宁有误邪?」予应之曰:「东坡累误千百,尚信天下后世也。」童子曰:「有是言,凡学者之误亦解矣。」予曰:「尔非东坡,奈何?」

收录诗词(3369)

苏轼(宋)

苏轼简介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1070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丰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诗托讽,逮赴台狱,史称“乌台诗案”。狱罢,贬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元丰四年(1081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85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兼侍读。元祐四年(1089年),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会大旱,饥疾并作,东坡请免上供米,又减价粜常平米,存活甚众。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东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东西三十里修长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因谗出知颍州,徙扬州。后以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出知定州。绍圣元年(1094年),贬惠州。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儋州。累贬琼州别驾,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还,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四(按:东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1037年)。宋孝宗时谥文忠。东坡于文学艺术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畅达,与欧阳文忠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作词开豪放一派,变词体绮靡之风,下启南宋,与辛稼轩并称“苏辛”;工书,擅行、楷,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山谷、米元章、蔡君谟并称宋四家;画学文与可,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有《东坡集》四十卷、《东坡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东坡七集》、《东坡志林》、《东坡乐府》、《仇池笔记》《论语说》等。《全宋诗》东坡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干隆刊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为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顾景繁《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初白《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为金石碑帖和著录金石诗文的专著的有关部分;一为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义门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檠斋、纪晓岚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茗簃所校缪艺术风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采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四九卷。生平见《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苏轼传》。

相关古诗词

自题金山画像

宋代-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形式:

行香子 · 病起小集

宋代-苏轼

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形式:

蝶恋花 · 密州上元

宋代-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形式:

临江仙 · 送钱穆父

宋代-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形式:

江城子 ·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代-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形式:

临江仙 · 夜归临皋

宋代-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形式:

儋耳山

宋代-苏轼

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

君看道傍石,尽是补天馀。

形式:

菩萨蛮 · 回文夏闺怨

宋代-苏轼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形式:

水调歌头

宋代-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形式:

行香子 · 丹阳寄述古

宋代-苏轼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销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