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喜鹊桥成催凤驾,天为欢迟,乞与初凉夜。乞巧双蛾加意画,玉钩斜傍西南挂。
分钿擘钗凉叶下,香袖凭肩,谁记当时话。路隔银河犹可借,世间离恨何年罢。
喜鹊桥:即鹊桥。民间传说天上的织女七夕渡银河与牛郎相会,喜鹊来搭成桥,称鹊桥。韩鄂《岁华纪丽·卷三》引《风俗通》:「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凤驾:仙人的车乘。何逊《七夕》:「仙车驻七襄,凤驾出天潢。」
天为欢迟:上苍垂怜牛、女两人路隔银河,迟迟无法欢会。
乞巧: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林杰《乞巧》:「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双蛾:代指乞巧妇女的双眉。蛾,蛾眉。
加意:格外用心。
玉钩:代指新月。七夕逢上弦月,前半夜月行西南,故後云「斜傍西南挂」。
分钿(diàn)擘钗(bò chāi):钗钿为男女定情之物,分离时则擘钗分钿,各执一半,以作伤离期合之赠。唐·白樂天《长恨歌》:「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唐·陈鸿《长恨歌传》:「定情之夕,授金钗钿合以固之。」钿,古代用金翠珠宝等制成的花朵形首饰;擘,分开;钗,旧时妇女别在发髻上的一种首饰,由两股簪子合成。
「香袖凭肩,谁记当时话」句:用事陈鸿《长恨歌传》:「玉妃茫然退立,若有所思,徐而言曰:『昔天宝十载,侍辇避暑于骊山宫。秋七月,牵牛织女相见之夕,秦人风俗,是夜张锦绣,陈饮食,树瓜华,焚香于庭,号为『乞巧』。宫掖间尤尚之。时夜殆半,休侍卫于东西厢,独侍上。上凭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言毕,执手各呜咽。此独君王知之耳。』」
「路隔银河犹可借,世间离恨何年罢」句:融白樂天《长恨歌》意:「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李義山《马嵬》:「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犹可借,意为仍有鹊桥岁会之机。
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著名词人,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南昌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一般讲到北宋词人时,称晏殊为大晏,称晏几道为小晏。《雪浪斋日记》云:“晏叔原工小词,不愧六朝宫掖体。”《鹧鸪天》中“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两句受人赞赏。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关山魂梦长,鱼雁音尘少。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
归梦碧纱窗,说与人人道:「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
旧香残粉似当初,人情恨不如。一春犹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
衾凤冷,枕鸳孤,愁肠待酒舒。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