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山记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馀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馀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形式:

诗词简介

《百丈山记》选自《朱文公文集·七十八卷》,写于宋孝宗淳熙二年的夏天。通篇状物写景,准确而形象,细致而生动,表现出作者精细的观察能力和运用语言的功夫,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

翻译

登上百丈山三里来路,向右边俯视,是又深又险的山沟,路的左边靠着陡峭的山崖,路面是垒起来的石磴,上了十几个台阶才过去了这段险区。百丈山的胜景,从此开始了。

顺着石磴往东走,遇到一条小涧。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两旁都是苍青色的藤条和古老的树木,即使是盛夏的正午,也没有一点热气。涧水全是清澈见底,从高处流下来,发出“溅溅”的声响。走过石桥,沿着两旁都是山崖的小路曲曲折折地登上去,遇到了一座寺院的大门。有三间小房子,连十来个人也容纳不下来,但是前面可以俯视涧水。大门的后面临着石池,风从两旁的山峡间吹来,整天不断。大门里边,又有一座石桥横跨在石池上。过了石桥往北走,踩着石梯,上几级就到了尼姑庵。尼姑庵仅有几间旧房子,房子又矮又窄,没有什么值得观看的地方。只有西阁美好。溪水从西面山谷中顺着裂缝从西阁下面象箭射一般飞奔流出,向南与东面山谷中的水一块注入石池中。水从石池中再流出来,就形成了前面所说的那条小涧。西阁座落在它的上游,在激流和峻石相搏击的地方,最值得欣赏。后面是一座石壁,没有什么可看的。一个人晚上躺在西阁里面,枕头和卧席下面整夜都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越听得时间长越感到悲哀,但也很有意思。

从寺院的大门出来往东走十来步,遇到一座石台。石台下临陡峭的崖岸,幽深昏暗极其险峻。从草木丛生的地方向东南望去,见一瀑布从前面的岩穴中喷涌而出,又从几十尺的高空中投下来。溅起的水沫象散落的珍珠,又象喷射的雾气,被阳光一照,光彩耀眼,不能正眼去看。石台在山西南的缺口处,它的前面对着芦山,有一座特别秀丽的山峰出现在眼前,而远近几百里高低不同的峰峦也都一个个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太阳迫近西山了,馀光横射过来,紫色和翠绿色重重叠叠,数也数不完。早晨起来往山下望去,白云铺满平野,就象一起一伏的大海波涛一样。而远远近近从云中露出来的山峰,都象来来往往飘飞浮动一样,有的涌出,有的沉没,转眼之间千变万化。石台往东的小路断绝了,当地的人凿出些仅能容下脚的石磴来通过,并在东面建了一座神祠,遇到水涝或旱灾就到那里去祈祷。害怕危险的人有的就不敢过去。而山上可观赏的景致,到这里也就没有了。

我同刘充父、刘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到这里来游览。已经把山上的胜景都写诗记述过了,我又按照次序这样详细记述下来。山上最值得观赏的地方是石磴、小涧、寺院大门、石台、西阁和瀑布。因此分别作了短诗来描述这些地方,并呈送给了一同来游览的人。现在又写了这篇游记,用它来告诉那些想去游览而未能去的人。

注释

百丈山:在建宁府建阳县(今福建省建阳县)东北,东与崇安、浦城二县接界。

许:表示约数。

绝壑:又深又险的山沟。

控:临。

垂崖:陡峭的山崖。

度:渡过、过去。

循:顺。

得:遇见。

梁:桥。

亭午:正午。

淙:流注、灌注。

溅溅:水流声。

山门:佛教寺院的大门。

瞰:俯视。

蹑:踏,踩。

庵:尼姑的寺庙。

才:仅仅。

卑庳:低矮。

迫隘:狭窄。

胜:美好。

罅:裂缝。

据:通“倨”,踞坐,蹲坐,这里作“座落”解。

水石峻激:为合叙句,拆分开来为“水激,石峻”。

玩:欣赏,品味。

潺潺:象声词,溪水流动的声音。

昧:昏暗。

瀵涌:喷涌。

烛:照。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夺目:光彩耀眼。

揖:如人作揖,这里是“对”的意思。

历历:一个个清清楚楚的。

薄:迫近。

殚:尽。

川:平野,平地。

飞浮:飘飞浮动。

径:小路。

祷:祈祷。

穷:尽。

纪:通“记”。

叙次:按照次序记叙。

各别为小诗:各个另外作了几首短诗。按:所作小诗是六首五绝,见《朱文公文集·卷六·百丈山台咏》。

夫:远指代词,那些。

评注

高洁《宋代山水游记简论》:(朱熹的《百丈山记》)十分细致生动地描绘出了百丈山中瀑布、石台、夕照和云海的景象。写瀑布,以“瀵涌”状其同源分流喷出的情景,以“投空下”绘其飞落的气势,以日光映照下的“散珠喷雾”形容其璀璨夺目的光泽;写石台,以“前揖”描写石台与芦山相对那拱手揖让似的姿态;写夕照,以“紫翠重叠”写夕阳照耀下群山的色彩和重叠相映的情景;写云海,则主要从山着笔,说远近的群山在云中“飞浮往来”,变幻起伏,时现时隐。观察细致,用语准确,让人“瞻言见貌”,领略作者笔下景致。”

王奇珍《南宋散文评论中的几个问题》:(朱熹的《百丈山记》)继承和发展了前代山水游记的笔法,叙事写景,情景交融,极生动形象。

收录诗词(1474)

朱熹(宋)

朱熹简介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相关古诗词

春日

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形式:

观书有感

宋代-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形式:

偶成

宋代-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形式:

水调歌头 · 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宋代-朱熹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形式:

残腊

宋代-朱熹

残腊生春序,愁霖逼岁昏。

小红敷艳萼,众绿被陈根。

阴壑泉方注,原田水欲浑。

农家向东作,百事集柴门。

形式:

晨登云际阁

宋代-朱熹

晨起踏僧阁,徙倚望平郊。

攒峦夏云晓,苍茫林影交。

暂释川途念,憩此烟云巢。

聊欲托僧宇,岁晏结蓬茅。

形式:

过黄塘岭

宋代-朱熹

屈曲危塍转,沉阴山气昏。

蝉声高树暗,石濑浅流喧。

已过黄塘岭,欲觅桃花源。

无为此留滞,驱马逾山樊。

形式:

宿白芒畬

宋代-朱熹

早发招贤里,夜宿白芒畬。

川暝前山雨,风惊涧树花。

途陆绵异县,曛黑泊田家。

逢人聊问路,犹恨去程赊。

形式:

倒水坑作

宋代-朱熹

穷幽鲜外慕,殖志在丘园。

即此竟无得,空恨岁时迁。

川陆绵半载,烦燠当归缘。

憩此苍山曲,洗心闻涧泉。

形式:

又闻琴作

宋代-朱熹

瑶琴清露后,寥亮发窗间。

韵逐回风远,情随玄夜阑。

端居独无寐,林扉空掩关。

起望星河落,哀弦方罢弹。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