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芳楼记

瑶芳楼者。常熟虞君子贤燕居之所也。

瑶芳者何?古桐琴之名。子贤以重金购得之,间一抚弄,其声翏翏①然,如出金石,如闻鸾风鸣。如与仙人、剑客共语于千载之上,子贤乐焉。则以谓世之名楼者众矣,高骈②之“迎仙”。谓其溯遐情也,其失也诞;韩建之“齐云”,谓其凌高清也,其失也侈。吾皆弗敢蹈其非。欲专斯楼之美者,舍斯琴也。其孰能当之?遂以瑶芳名其楼。

当风物清朗,白月独照,神情遐冲,夐③出世外。子贤棕冠鹤氅,自函道④而升,复取琴。鼓一再,行久之,演而为紫琳之操⑤。其辞曰:“有坚者,石中含精矣;其石白如肪。煜有瑛矣;五音繁会,铿然而鸣矣。”客有与子贤同志者,从而和之。曰:“艳质兮非华。阳卉兮非奢,折秋馨兮遗所思,望美人兮天涯。”歌已,相视而笑。

金华宋濂闻其声,唶曰:“古之人好楼居者,岂欲夸靡丽而为荣观哉?盖临阴幽之室,则其情敛而聚;处阳明之居,则其情畅以舒。随境而迁,因物而著,其亦人理之常者乎!况夫宫角之相参。羽徵之互奏,禁其忿欲之邪,宣以中和之正,其于学问之功,又未必为无所助。所以先生长者,无故不去之、盖有以也。虽然,君子盖不物于物。不物于物,则凡纷然而来前者,皆吾性情之发舒。或悬崖速壑,或平墅旷林,虽非层构,可以闺辟阳阴,而清风徐来,万籁皆动,曲涧流泉,复助之为声势,五音泠然,惬心而温耳,太和融洽,内外无间,有不啻听子贤之琴于兹楼之上矣!此无他,达人大观,无地不为楼,无声不为琴也。苟局滞于一室之间,适其意则有之,而蹈道则未也。有若子贤,盖学道而有所得者,故濂敢以是说告之。”

子贤绝出流俗之上,吾友杨君廉夫板称其为人,谓笃于士行而犹孝其亲云。

(有删改)

形式:

诗词简介

瑶芳楼记是宋濂为虞子贤做的记叙文章,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虞子贤吟咏风物、旷达自持、啸傲人生的人生态度的赞许。作者虽然赞扬虞子贤的所作所为,实则是欲表露自己亦有相同愿望。

翻译

瑶芳楼是常熟虞子贤的居所。

瑶芳是谁?梧桐古琴的名字。子贤花重金购买了它,空闲时弹奏。它的声音像是长风吹拂,好似金玉从中迸出,好像听凤凰在风中鸣叫,好似与仙人、剑客一同在云端言语,子贤沉醉于中。可以称得上举世著名的楼阁很多,高骈的“迎仙楼”。说他是追溯高远情怀,他的过失也很荒诞;韩建的“齐云楼”,说他是追求高雅清静,他的错误也太奢侈。我都不敢重蹈覆辙。想要独享这座楼的美名的,舍弃这把琴,又有谁能适合它呢?于是用“瑶芳”命名他的楼阁。

每当气候清朗,洁白的月色照耀时,神情遐想冲撞,远出世外。虞子贤戴着棕榈叶子做成的帽子,穿着羽毛制作的袍子,从楼梯上来,取出古琴。一遍遍地弹奏,过了很久,演奏起《紫琳》的乐曲。它的曲辞是:“有块石头含有石精啊;他的石质白如脂肪。奕奕然焕发光彩啊;五音交汇铿然做声啊!” 宾客中和虞子贤有相同志向的,跟随着唱和。说:“艳丽的内里啊却非浮华,骄阳里的花朵啊却不奢侈,折一支秋日的清馨啊赠思念的人,遥望美人啊在天涯海角。”唱完,相视一笑。

金华的宋濂听到了他的声音,叹息道:“古代爱好楼宇的人,难道是把夸赞奢侈华丽当做繁荣昌盛吗?面对着阴暗幽闭的房舍,那么他的感情收敛、积聚;身处光线明亮的居所,那么他的感情舒畅。跟随环境而变化,因为事物更加明显,这也是人之常情啊!何况是宫、角相互协调,羽、徵相互奏鸣,囚禁他的不平的欲望邪念,采用中庸平和的规正,这对于做学问的作用,又未必是没有帮助。所以这是先生所长的事,没有不去的理由,就要这样啊。即然这样,君子不沉溺于事物。不沉溺于事物,那么只要纷纷然来的,都是我性情的抒发。或者悬崖和飞瀑,或者平旷的原野和树林,即使不是层次分明,可以用来躲避阴阳,并且清风缓缓吹来,万事万物都在变化,弯曲的水壑流淌着泉水,又辅助着他做声势,五音响动,称心并且温润耳朵,精神融洽,内心和外表没有空隙,又如同在那座楼上听虞子贤弹琴。这没有什么,令人大开眼界,没有什么地方不能盖楼,没有什么琴音不能做琴音。假如局限停滞在一个房间内,履行正道却没有。像子贤,是学道有成的人,因此濂敢拿这种说法跟他说。”

子贤不同于流俗之辈,我的朋友杨廉夫经常称赞他的为人,说忠诚于士大夫的行为并且十分孝顺父母等等。

收录诗词(186)

宋濂(明)

宋濂简介

宋濂,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汉族,祖籍金华潜溪,至宋濂时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亦称《宋文宪公全集》或《宋学士文集》)七十五卷。

相关古诗词

送东阳马生序

明朝-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形式:

简吴山长

明朝-宋濂

先生天下士,鬓白渐将翁。

官卑遭俗骂,家破坐诗穷。

秋林崖荔雨,春浦鲤鱼风。

尽是相思处,如何学燕鸿。

形式:

和胡古愚儗宫体

明朝-宋濂

天上多春色,人间迥不同。

花翻鳷鹊殿,莺过建章宫。

云旗鸾被影,月扇雉含风。

遥瞻翠华近,红日照盘龙。

形式:

和王内翰子充见怀韵

明朝-宋濂

帝德如天覆万邦,定期归棹到龙江。

奇才不换金城百,宠命当簪白笔双。

喜极欲持如意舞,醉来应使软舆扛。

此情纵切何由遂,吟对西南月满窗。

形式:

送编修张仲藻还家毕姻

明朝-宋濂

少年归娶奏金銮,喜得天颜一笑看。

红锦裁云朝奠雁,紫箫吹月夜乘鸾。

灵椿堂上承中馈,宝镜台前结合欢。

从此梅花消息好,青绫不似玉堂寒。

形式:

瑶芳楼

明朝-宋濂

虞卿草堂虞山东,芳时众集尊前同。

花下女歌莺绕树,门前客至鹤开笼。

玉盘落乳卷明月,铁笛度曲来秋风。

醉吟互出绝奇句,健笔尽属轩辕公。

形式:

题倪元镇耕云图

明朝-宋濂

看院留黄鹤,耕云种紫芝。

天下书读尽,人间事不知。

形式:

寄别

明朝-宋濂

别来虎豆又生牙,尚在扬州卖酒家。

醉后清狂应不减,起拈花弹打鸣鸦。

形式:

哭郑佥事

明朝-宋濂

忍见苍苔裹绣衣,西湖风急旅魂悲。

紫罗半臂今犹在,免学欧阳写恨辞。

形式:

忆知

明朝-宋濂

春风行乐且年年,勿使游尘上五弦。

燕子堂前多旧土,莫栽黄檗只栽莲。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