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 · 序分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形式:

诗词简介

《圆觉经》是《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的简称,又作《大方广圆觉经》、《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圆觉了义经》,佛教大乘之经典。内容是佛为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方法,全经分作序、正、流通三分,是唐、宋、明以来教(贤首、天台)、禅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

此为本经的“序分”部分,表明当时佛说法时证入的境界,以及参与法会的大众,并强调经中所载法门确实为佛陀所说,内容真实可信。

翻译

我听佛这样说的。那时,佛得入神通大光明藏,心念大定,一切佛都久住此光明庄严境界,这也是所有众生能够真正清净觉悟的本性境界。身心无生无灭,寂静无为,涅槃平等,遍足十方,超越了分别,随顺迎合了涅槃正道。在这个境界中,可以显现出佛国净土。

佛陀当时与十万大菩萨在一起。名为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的十二大士坐在上席,并率各自眷属一起入于心定安住的境界,他们和佛一样安住在此净土法会。

注释

如是我闻:即我闻如是,意为我听到佛这样说。如是,指这部经文。我,阿难自称。闻,从佛陀处亲闻。此语出于佛涅槃前。当时,以“多闻第一”著称的阿难问佛:“一切经首置何字?”佛回答:“一切经首置‘如是我闻’等言。”

婆伽婆:梵语音译。也称“婆伽梵”、“薄伽梵”,意译为“世尊”,为佛的尊号。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六种含义。

神通大光明藏:即指佛说法的处所,不是指具体的外在场所,而是指自性境界。神,则莫测。通,则无碍。大光明,即智慧。藏,即一切法所依之平等真如法性体。

三昧:梵语。又译“三摩地”,意译为“定”或“正定”。即摒除杂念,心不散乱,专注于一境。正受:是与“三昧”相应的禅定。

光严:光明庄严。住持:久住护持佛法。

清净觉地:正觉的境界。因正觉之体离染污,故称“清净。

寂灭:即指涅槃,是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

本际:根本究竟的边际,即绝对平等的理体。此指涅架而言。

圆满:周遍充足,无所缺减。

不二:又作“无二”、“离两边”,指对一切现象应无分别,或超越各种区别。随顺:随从他人之意而不拂逆。

净土:指佛所居的处所,全称“清净土”、“清净国土”、“清净佛刹”,又作“净刹”、“净世界”、“佛国”。与此相对,世俗众生居住之所,有烦恼污秽,故称“秽土”、“秽国”。

大菩萨摩诃(hē)萨:大菩萨即摩诃萨,摩诃萨为梵语音译,又称“大有情”、“大众生”,此大众生的愿大、行大、度众生大,在世间诸众生中为最上。

文殊师利菩萨:文殊,是“妙”的意思;师利,是“德”或“吉的意思。文殊师利即妙吉祥的意思。该菩萨以大智著称,与普贤菩萨常侍于释迦如来左右。

普贤菩萨:是具足无量行愿、普现于一切佛刹的大乘圣者。

普眼菩萨:因其能普观一切众生故称。

金刚藏菩萨:此菩萨能以智慧破除愚暗,表现为忿怒的形象,或持金刚杵以伏恶魔,也称“金刚藏王”。

弥勒菩萨:弥勒为梵语音译,意译为“慈氏”。依《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所载,弥勒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后成为佛的弟子,先佛入灭,以菩萨身为天人说法,住于兜率天。据传此菩萨因发心不食肉,故名为“慈氏”。

清净慧菩萨:此菩萨得自在,同佛境界,从法而生,故称“法生”,即从自性清净之法而生。

威德自在菩萨:可畏为威,可爱为德,进退无碍、心离烦恼的系缚为自在。

辩音菩萨:能以声音做佛事而利益众生。

净诸业障菩萨:能为众生除去各自所作种种恶业。

普觉菩萨:能够普遍地觉悟众生。

圆觉菩萨:显示圆满的灵觉,对世间一切事理,无不底了知其事实真相。

贤善首菩萨:贤而行善者,又同前十一位菩萨共居十万大菩萨眷属之首,故名“贤善首菩萨”。上首:大众中之主位,称为“上首”。或举其中一人为上首,或举多人为上首。

眷属:指亲近、顺从者。眷为亲爱,属为隶属。

法会:讲说佛法及供佛施僧等所举行的集会。

评注

北都藏海寺道诠法师《疏》又云:羯湿弥罗三藏法师佛陀多罗,长寿二年(693)龙集癸巳,持于梵本方至神都,于白马寺翻译,四月八日毕。其度语、笔受、证义诸德,具如别录。不知此说本约何文?素承此人学广道高,不合孟浪。(中略)然入藏诸经,或失译主,或无年代者亦多,古来诸德皆但以所诠义宗定其真伪矣。’

同《疏钞》卷四之上又说(卍续14•563下):‘言龙集者,有释云高宗大帝,(中略)此说恐谬:(中略)长寿年是则天之代,然今亦未委其指的也,待更寻检。疏具如别录者,复不知是何图录,悉待寻勘。’可见古德对此经的翻译记载多有所疑,但都相信其真诠不谬,而并致其笃信之忱。

此经的内容,是佛为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方法。全经一般分作序、正、流通三分。

初,序分,叙述佛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诸佛众生清净寂灭平等圆满不二所现净土,有文殊师利等十二大菩萨为上首的十万大菩萨众,皆入此三昧,住于如来平等法会。

次,正宗分,叙佛因文殊师利等十二大菩萨次第请问,而依次宣说圆觉的义理和观行,即分十二章,每章先以长行问答说法,后以偈颂重宣其义。其中:

(1)文殊章:是一经的宗趣所在。宣说有大陀罗尼──圆觉法门,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显示佛菩萨的因行果相都不外乎修证本有的圆觉道理。以下各章即说其观行。

(2)普贤章:说示圆觉境界的修行方便,远离一切幻妄境界,知幻即离,离幻即觉。

(3)普眼章:说示修习圆觉,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奢摩他行,坚持净戒,宴坐静观身心幻垢、人法二空,乃至幻灭垢尽,一切清净,觉性平等不动。

(4)金刚藏章:说示圆觉本性平等不坏,众生有思惟心,不能测度如来境界,故应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5)弥勒章:说示爱欲为轮回根本,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依事理二障而现深浅。应发大愿,求善知识,渐断诸障,证大圆觉。

(6)清净慧章:说示圆觉自性本无取证,但于除灭一切幻化修证位中,有凡夫随顺觉性、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如来随顺觉性诸位差别。

(7)威德自在章:说示修行的方便,依着众生的根性而有三种差别: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此三法门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8)辩音章:说示单修奢摩他或三摩钵提或禅那一法,乃至或先或后齐修二法乃至三法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的修行方法。

(9)净诸业障章:说示觉性本净,但由众生从无始以来,妄执有我、人、众生、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妄生嗔爱,生妄业道,不能入于清净觉海。

(10)普觉章:说示欲求圆觉,应除作、任、止、灭四种病相,以及去除诸病,求证圆觉之道。

(11)圆觉章:说示修行大圆觉者,长期、中期、下期三种安居的方法,以及修习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三观等方便。

(12)贤善首章:说示此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等五名,并信闻受持此经的功德利益等。

收录诗词(155)

释迦牟尼(周朝)

释迦牟尼简介

相关古诗词

金刚经 · 第二十九品 · 威仪寂静分

周朝-释迦牟尼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形式:

金刚经 · 第五品 · 如理实见分

周朝-释迦牟尼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形式:

金刚经 · 第三十二品 · 应化非真分

周朝-释迦牟尼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形式:

金刚经 · 第一品 · 法会因由分

周朝-释迦牟尼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形式:

金刚经 · 第二品 · 善现启请分

周朝-释迦牟尼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 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形式:

金刚经 · 第三品 · 大乘正宗分

周朝-释迦牟尼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 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我皆令入无馀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形式:

金刚经 · 第四品 · 妙行无住分

周朝-释迦牟尼

“复次,须菩提!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形式:

金刚经 · 第六品 · 正信希有分

周朝-释迦牟尼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 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 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形式:

金刚经 · 第七品 · 无得无说分

周朝-释迦牟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形式:

金刚经 · 第八品 · 依法出生分

周朝-释迦牟尼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 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