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 · 春半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形式:

诗词简介

《谒金门·春半》是南宋诗人朱淑真创作的一首写闺中春愁的小词。上阕写仲春时节,眼前景色,触目生愁。虽「十二栏干倚遍」,也无法排遣春愁。下阕写闺中人在这风和日暖的大好春光中,想起了自己所怀念的人,不禁愁绪万端,感到还不如成双成对的鸟儿,因此不愿再看见满院落花和断肠芳草。通篇哀婉细腻,愁思无限。

翻译

春光已匆匆过去了一半,目光所及,繁花凋落,春天将要逝去。整日斜倚栏杆,徘徊眺望,伤春逝去的愁怨,袭上心头,天也无法帮助摆脱。

风和日暖,在这么好的春光,独自倚靠斜栏旁,还不如那双双对对的莺燕。院里落满了残花,垂下幕帘呆在屋里,不忍看到春天逝去的景象。芳草漫漫到天边,思恋的人远在天边处,令人悲肠欲断。

注释

谒金门: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双调,仄韵四十五字。代表作有冯延巳的《谒金门·风乍起》李好古的《谒金门·花过雨》等。

春已半:化用李煜《清平乐》中:「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

此情无限:即春愁无限。

十二阑干:指十二曲栏杆。语出李商隐《碧城三首》中的「碧城十二曲阑干」。

输与:比不上、还不如。

芳草:在古代诗词中,多象征所思念的人。

评注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熊伟薇:词思念中伴有愁情,压抑中透出妥协,无助中带有期盼,忧伤中缠有嗔怨,可惟独就是少了甜蜜和喜悦。

明代著名画家杜琼曾题道:观其笔意词语皆清婉,……诚闺中之秀,女流之杰者也。

明代大画家沈周在《石田集·题朱淑真画竹》:绣阁新编写断肠,更分残墨写潇湘。

收录诗词(368)

朱淑真(宋)

朱淑真简介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南宋著名女词人,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说海宁(今属浙江)人,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 生于仕宦之家。丈夫是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和睦,最终因抑郁早逝。又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余生平不可考,素无定论。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是劫后余篇。

相关古诗词

减字木兰花 · 春怨

宋代-朱淑真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形式:

卜算子 · 咏梅

宋代-朱淑真

竹里一枝斜,映带林逾静。雨后清奇画不成,浅水横疏影。

吹彻小单于,心事思重省。拂拂风前度暗香,月色侵花冷。

形式:

伤春

宋代-朱淑真

阁泪抛诗卷,无聊酒独亲。

客情方惜别,心事已伤春。

柳暗轻笼日,花飞半掩尘。

莺声惊蝶梦,唤起旧愁新。

形式:

春日感怀

宋代-朱淑真

寂寂多愁客,伤春二月中。

惜花嫌夜雨,多病怯东风。

不奈莺声碎,那堪蝶梦空。

海堂方睡足,帘影日融融。

形式:

春半

宋代-朱淑真

拭目凭阑久,柔风拂面吹。

莺花争妩媚,诗酒斗清奇。

已近清明节,初过上巳时。

莫萦寻俗事,随意乐春熙。

形式:

春睡

宋代-朱淑真

午窗春睡足,推枕起来时。

瘦怯罗衣褪,慵妆鬓影垂。

旧愁消不尽,新恨忽相随。

有蝶传魂梦,无鸿寄别离。

形式:

中秋

宋代-朱淑真

秋来长是病,不易到中秋。

欲赏今宵月,须登昨夜楼。

露浓梧影淡,风细桂香浮。

莫做寻常看,嫦娥亦解愁。

形式:

中秋值雨

宋代-朱淑真

积叶冷翻阶,痴云暗海涯。

楼高劳望眼,天暝隔吟怀。

宛转愁难遣,团圆事未谐。

四檐飞急雨,寂寂坐空齐。

形式:

独坐

宋代-朱淑真

卷帘待明月,拂槛对西风。

夜气涵秋色,瑶河浸碧空。

草根鸣蟋蟀,天外叫冥鸿。

几许旧时事,今宵谁与同。

形式:

墨梅

宋代-朱淑真

若个龙眠手,能传处士诗。

借他窗上影,写作雪中枝。

顷刻回春色,轻盈动玉卮。

不能殷七七,横笛月中吹。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