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

曩者,鼐在京师,歙程吏部,历城周编修语曰:“为文章者,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维盛清治迈逾前古千百,独士能为占文者未广。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鼐曰:“夫黄、舒之间,天下奇山水也,郁千余年,一方无数十人名于史传者。独浮屠之俊雄,自梁陈以来,不出二三百里,肩背交而声相应和也。其徒遍天下,奉之为宗。岂山州奇杰之气,有蕴而属之邪?夫释氏衰歇,则儒士兴,今殆其时矣。”既应二君,其后尝为乡人道焉。

鼐又闻诸长者曰:康熙间,方侍郎名闻海外。刘先生一日以布衣走京师,上其文侍郎。侍郎告人曰:“如方某,何足算耶!邑子刘生,乃国士尔。”闻者始骇不信,久乃惭知先生。今侍郎没,而先生之文果益贵。然先生穷居江上,无侍郎之名位交游,不足掖起世之英少,独闭户伏首几案,年八十矣,聪明犹强,著述不辍,有卫武懿诗之志,斯世之异人也巳。

鼐之幼也,尝侍先生,奇其状貌言笑,退辄仿效以为戏。及长,受经学于伯父编修君,学文于先生。游宦三十年而归,伯父前卒,不得复见,往日父执往来者皆尽,而犹得数见先生于枞阳,先生亦喜其来,足疾未平,扶曳出与论文,每穷半夜。

今五月望,邑人以先生生日为之寿,鼐适在扬州,思念先生,书是以寄先生,又使乡之后进者,闻而劝也。

形式:

诗词简介

《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是清代文学家姚鼐创作的一篇序。这篇寿序,沿桐城作家的师承关系入手,勾画出桐城文派的发展轨迹,以桐城文章相标榜,隐然以桐城散文为天下文章之宗,首次打出了桐城文派的旗号,并预言其将蔚成流派,以为“儒士兴,今殆其时矣”。这篇序言外有意,旨外有旨,委婉含蓄。

翻译

过去,姚鼐在京城吏部为官。历城姓周的编修告诉我:“写文章的人,先模仿学习然后能学会写文章,学会之后再有所创新,然后才能有大的成就”。大清朝的统治在很多方面都超越了前朝,就是在文章的创作方面,成就还不够大。过去有方侍郎,现在有刘先生,天下的文章,大概都是出自桐城吧?姚鼐回答说:“黄山舒城一带,是天下风景秀丽的地方。沉默压抑了千余年,没有对少人在史册上留名”,但是佛教寺庙自南朝梁陈以来,不超过二三百里便有一座,佛教僧徒遍布天下,而这一代寺庙是发源地。或许山州的奇气灵气都被佛教占据了吧!但是佛教衰败之后,儒家就兴旺起来,或许现在就是儒教兴盛的时机吧!方先生、刘先生就是儒教兴起的标志,他们也引导教诲了乡人后辈。

姚鼐还从年长的人那里听说:“康熙年间,方苞闻名天下。刘先生以布衣身份到京城去,把自己的文章呈给方苞看。方苞看了之后对人说:‘像我方苞这样的,算什么呢?我的老乡,刘海峰先生,那才是真正的国士’”。听到这个评价的人都非常惊讶,开始并不相信,时间长了,才对刘海峰先生的文章有所了解。现在方苞先生已经过世了,而海峰先生的文章也更有地位。但是海峰先生在原籍居住没有出来做官,没有方苞先生那样的名声交游,也就没有奖掖提携和教育后辈的机会,只是在家中伏案写作。海峰先生已经80岁了,还是耳聪目明,不停的写作,有以诗文惊世的理想抱负,实在是我们这个时代了不起的人物。

我小的时候,曾经跟随海峰先生学习,对先生的状貌言笑很感兴趣,放学之后模仿先生的言行来游戏。等到长大一些,跟随伯父姚编修学习经学,跟随海峰先生学习文章。我在外做官三十年之后回到家乡,编修先生已经过世,再也见不到了,从前父辈交游的亲朋差不多也都不在了,但还是在枞阳见过海峰先生多次,海峰先生也非常乐意我去拜访,那时候他的脚上的毛病还没有好,在别人搀扶下出来与我讨论文章,每次都谈到半夜。

现在是五月十五日,家乡人因为是先生的生日为他庆祝,我却恰好在扬州,十分想念先生,就写了这封信寄给先生,同时,也希望家乡的年轻人了解海峰先生的事迹,用来激励自己。

注释

刘海峰:即刘大櫆,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今枞阳县汤沟镇陈家洲人。

曩(nǎng):从前。

程吏部:程晋芳,字鱼门,安徽歙县人,乾隆进士,官吏部主事、四库全书编修。

周编修:周永年,字书昌,山东历城人,乾隆进士,与姚、程同为四库全书编修。

迈逾:超过。

黄、舒:黄山、舒城。桐城在黄山、舒城之间。

浮屠:此处指佛教徒。

俊(jùn)雄:才能出众的人。“俊”亦作“俊”。

肩背交:人与人肩背相接,形容人多。

蕴:积蓄。

属:归属。

释氏:释迦牟尼,为佛教创始人,故通常以“释氏”指佛教或佛教徒。

殆:大概,恐怕。

应:应承,回答。

国士:一国之中杰出的人物.

掖(yè):扶持,扶植。

聪明:耳聪目明。

卫武懿诗:卫武即春秋时卫武公姬和。《诗经·大雅》中的《抑》篇,相传为卫武公晚年为警戒自己而作。

辄(zhé):就。

编修君:指作者的伯父姚范。姚范字南青,号姜坞,乾隆进士,曾为编修官。

游宦,在外做官。

父执:父之好友。

数(shuò):屡次。

枞(cōng)阳:枞阳镇,旧属桐城。

扶曳(yè):搀扶。曳,牵引。

劝:勉力,努力。

评注

苏州大学终身教授钱仲联《姚鼐文选》:“此文以人物对话与作者的议论、叙述交相运用,显得尤为生动活泼。”

收录诗词(753)

姚鼐(清)

姚鼐简介

清安徽桐城人,字姬传,一字梦谷。乾隆二十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改礼部主事。历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四库全书》纂修官。书成,以御史记名,乞养归。主江南钟山、紫阳等书院讲席四十年。工古文,高简深古,近欧阳修、曾巩,与方苞、刘大櫆合为桐城派。选《古文辞类纂》以明义法。有《九经说》、《三传补注》、《惜抱轩全集》等。

相关古诗词

登泰山记

清代-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形式:

东梁山僧舍

清代-姚鼐

津涛行复滞,峡嶂路还缘。

石壁凌江阁,风林隔浦船。

鹘盘崖树侧,㹠出浪花巅。

往迹无俦伴,春阴弥悄然。

形式:

竹林寺怀王禹卿

清代-姚鼐

盘磴上香台,双峰倚槛开。

江流天影尽,海气地阴来。

左右皆松响,萧条独客回。

他时君到此,空复忆徘徊。

形式:

赠戴东原

清代-姚鼐

新闻高论诎田巴,槐市秋来步落花。

群士盛衰占硕果,六经明晦望萌芽。

汉儒止数扬雄氏,鲁使犹迷颜阖家。

未必蒲轮徵晚至,即今名已动京华。

形式:

寄和刘海峰三丈游伊阙之作

清代-姚鼐

闻去梁园超广武,西登阙塞眺黄河。

伊阳风雨从中出,洛下山川向北多。

白发上宾聊自许,青春归兴复如何。

且从浩荡诗怀剧,莫念沈沦壮岁过。

形式:

一青仲孚往金陵属访耕南三丈消息

清代-姚鼐

域中前辈尽颓颜,混迹刘伶尚闭关。

孤艇著书江水上,百年阅世酒尊间。

天边落木流杨子,秋尽寒云出蒋山。

若忆团亭旧渔钓,挂帆明月共君还。

形式:

榆中

清代-姚鼐

直北天低见碛山,黄河南下曲如环。

白榆夜杂雕戈戍,青草春稀牧马还。

寒吹满空云出塞,暮天无色日平关。

千秋犹对秦时月,多少功名大漠间。

形式:

登永济寺是中山旧园

清代-姚鼐

中山王亦起临濠,万马中原返节旄。

坊第大功酬上将,江天小阁坐人豪。

绮罗昔有岩花见,钟磬今流石殿高。

凭槛碧云飞鸟外,夕阳天压广陵涛。

形式:

金陵晓发

清代-姚鼐

湖海茫茫晓未分,风烟漠漠棹还闻。

连宵雪压横江水,半壁山腾建业云。

春气卧龙将跋浪,寒天断雁不成群。

乘潮鼓楫离淮口,击剑悲歌下海濆。

形式:

邳州

清代-姚鼐

辽阔山川纵远游,又欹风帽过邳州。

千秋遗迹寻黄石,一片寒阳下白楼。

难得真龙逢汉帝,易将穷虎缚温侯。

英雄潦倒寻常事,惜与曹瞒作画筹。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