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 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形式:

诗词简介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作於宋孝宗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年)冬,时稼轩罢居上饶。李正之是辛稼轩的好友,曾两度任江淮、荊浙、福建、广南路的提点坑冶铸钱公事(采铜铸钱),信州为当时主要产铜区,故李正之常驻信州。是年冬入蜀,改任利州路提点刑狱使。稼轩作此词送行。

起笔缴足送行题面,「东北」一联气势磅礴,不惟文武兼领,且用事恰切,寓意深刻。下阕历数入蜀景色——庐山瀑、赤壁浪、铜鞮月,以阔其心胸,壮其行色。结韵回应篇首,万里雪飘,寒梅怒放,人品、友谊、别情,一总囊入,豪迈隽永,韵味无穷。这阕词,是作者把对于祖国的爱和对於战鬭的友谊的爱,凝结在一起而又委宛地表达了出来的,所以读来感人至深。

翻译

蜀道攀登难于上青天,一杯薄酒为你践行。正是祖国被侵占的时候,自己又有才能去驱除外侮,却非要闲置如此。希望借着这首《喻巴蜀檄》让金人闻风心惊。你文才出众,希望大展身手,为国立功建业。

君莫要流泪伤心,请用诗写下一路美好景色:庐山的丰姿,赤壁的激浪,襄阳的明月。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季节,务必相互勉励莫相忘并不断传递消息。

注释

送李正之提刑入蜀:一作「送李正之提刑」。

李正之:南宋·王明清撰《玉照新誌·卷四》:「绍兴乙卯,张(孝祥)安国为右史,明清与仲信兄、郑举善、郭世祯从范、李大正正之、李泳子永多馆于安国家。春日,诸友同游西湖。至普安寺,于窗户间得玉钗半股、青蚨半文,想是游人欢洽所分授,偶遗之者。各赋诗以纪其事,归录示安国,云:『我当为诸公考校之。』明清云:『凄凉宝钿初分际,愁绝清光欲破时。』安国云:『仲信宜在第一。』俯仰今十年矣,主宾之人,俱为泉下之尘,明清独存于世,追怀如梦,黯而记之。」知李正之名大正,与李子永诸人同为张孝祥(安国)之客。《建安县志·卷六·人物志》:「李大正字正之,乾道中尉遂昌,去会稽令,念遂民不忘,求知其邑事。既至,判滞案,均赋税。淳熙中由提点知南安军,理赋税,计利害,皆穷源剔末,所莅事判决如流,毫髮快人心。」李氏仕历《建安县志》所载过简,据《宋会要辑稿》、《建炎以来朝野杂记》、韩南涧《胆泉铭》及范成大《壶天观》题名所载,李氏于乾道中及淳熙中,曾两度任江淮、荆浙、福建、广南路提点坑冶铸钱公事(采铜铸钱),其后又任利州路提刑及四川都大茶马各官。据赵蕃《淳熙稿》及韩元吉《南涧甲乙稿》中与李氏往还各诗文观之,李氏当时亦寓居信州,故与信州诸人过往均繁,友谊均深。坑冶司分设饶、赣二州,而信州在其时为产铜主要地区,故李氏身任泉使而常驻信州。又宋·彭龟年《止棠集·卷十三·迎李泉使启》:「擢从辅郡,出拥轺封。……恭惟某官文出胸中之浑厚,学非纸上之拘挛。视天下事,无烦简剧易之不周;置诸公间,以献纳论思而甚允。尝缔班于九寺,旋分节于三官。人皆惜施设之未充,士已知经画之已立。」

提刑:提点刑狱使的简称,主管一路的司法、刑狱和监察事务。

蜀道登天:李白《蜀道难》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绣衣:西汉武帝时设绣衣直指官,衣绣衣(以示尊贵),持斧,分部讨姦治狱(派往各地审理重大案件)。宋代各路之提点刑狱使即其官也。这里借指友人李正之。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句:已值中年,最不堪离别之苦。《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语王右军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

东北看惊:指曹魏有惊于西蜀北伐,此借喻金人闻风心惊。看惊,一作「看賸」。

诸葛表:诸葛亮出师北伐曹魏,有《出师表》上蜀汉後主。

西南:川蜀地处西南。

相如檄(xí):司马相如有《喻巴蜀檄》。《史记·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传》:「相如为郎数岁,会唐蒙使略通夜郎西僰(bó)中,发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为发转漕万馀人,用兴法诛其渠帅,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檄,檄文、即告示。

功名:赞友人文才出众,足能立功建业。

君侯:汉代对列侯的尊称,後泛指达官贵人,此指李正之。

如椽(chuán)笔:如椽(架屋用的椽木)巨笔,指大手笔,典出《晋书·卷六十五·王导传·子洽传·洽子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

休:不要。

荆楚:今湖南、湖北一带,为李由江西入蜀的必经之地。

吾能说:韩愈《题临泷寺》诗:「潮阳未到吾能说,海气昏昏水拍天。」稼轩曾官湖南、湖北,故谓「吾能说」。

要:请。

庐山:一作「庐江」。

赤壁矶: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县西南,苏东坡以为是当年周瑜破曹之赤壁,而为前後《赤壁赋》。又東坡之《念奴娇·赤壁怀古》词,起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辛词的「千古浪」即由苏词而来。

铜鞮(tí):铜鞮在今湖北襄阳。《隋书·卷十三·音乐志上》:「初(梁)武帝之在雍镇,有童谣云:『襄阳白铜蹄,反缚扬州儿。』识者言,白铜蹄谓马也;白,金色也。及义师之兴,实以铁骑,扬州之士,皆面缚,果如谣言。」唐人雍陶《送客归襄阳旧居》诗:「惟有白铜鞮上月,水楼闲处待君归。」

陌上:田间。古代规定,田间小路,南北方向叫做「阡」,东西走向的田间小路叫做「陌」。阿袁(即陈忠远)《客次夜读》诗:「客中谁此话相逢,千万休夸陌上蓬。夜读不知星月隐,一襟窗畔挹春风。」

三更:古代时间名词。古代把子时作为三更,一般用三更来指深夜。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句:杜甫《寄杨五桂州谭》诗:「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梅花万里外,雪片一冬深。闻此宽相忆,为邦复好音。江边送孙楚,远附白头吟。」正,正值、正当时;相忆,相思、想念。

评注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诸葛表与相如檄,俱切蜀事。

淸·陈廷焯《词则·放歌集》:气魄之大,突过东坡,古今更无敌手。其下笔时,早已目无馀子矣。龙吟虎啸。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稼轩《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云:「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又云:「赤壁矶头千古恨,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不善学之,狂呼叫嚣,流弊何极。

收录诗词(791)

辛弃疾(宋)

辛弃疾简介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济南府歴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歴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生于金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歴城县,时中原已陷于金。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轩趁机聚众二千,投忠义军隶耿京部。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稼轩还至海州,约忠义军五十骑,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献俘行在,改差签判江阴军,时年二十一岁。宋孝宗干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干道时,累知滁州,宽征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历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创建“飞虎军”,雄镇一方。后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为言者论罢。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未几又为谏官诬劾落职,居铅山。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1204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忠敏”。稼轩擅长短句,以豪放为主,有“词中之龙”之称,与东坡并称“苏辛”,又与易安并称“济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尝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然命运多舛,屡与当政之主和派政见不合,备受排挤,壮志难酬。故满腔激情多寓于词。词风多样,题材广阔,悲郁沉雄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词。现存词六百馀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敬甫辑有《稼轩集钞存》,近人邓恭三增辑为《辛稼轩诗文钞存》。生平见《宋史·卷四百〇一·辛弃疾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及邓恭三《辛稼轩年谱》。

相关古诗词

水龙吟 · 登建康赏心亭

宋代-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形式:

破阵子 ·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代-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形式:

青玉案 · 元夕

宋代-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形式:

祝英台近 · 晚春

宋代-辛弃疾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形式:

贺新郎 · 把酒长亭说

宋代-辛弃疾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形式:

贺新郎

宋代-辛弃疾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形式:

木兰花慢 · 滁州送范倅

宋代-辛弃疾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形式:

贺新郎 · 别茂嘉十二弟

宋代-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形式:

念奴娇 · 书东流村壁

宋代-辛弃疾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形式:

浪淘沙 · 山寺夜半闻钟

宋代-辛弃疾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