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海忽不乐,慨然思远游。
兵乱阻北辙,兴寄匡山头。
匡山有故人,移家历春秋。
自慕莲社胜,间出商声讴。
四时严佛课,内照废两眸。
来寻敦夙契,幸托宗雷俦。
一饱伊蒲馔,再倚吞江楼。
雾雪隔道论,篇章仍互投。
示疾迫旦暮,撒手毕唱酬。
解脱五浊去,诸天接悠悠。
君擅汁然术,夙预富国谋。
金璞发地媪,群季并借筹。
攻诗承武冈,博厚掩雕搜。
六十自定稿,薄海珍琳璆。
声名百代后,净业等赘疣。
乍逢成永诀,孰与开我愁。
万仞下一棺,悬磴天风遒。
终古歌哭在,招隐独淹留。
陈三立(1859-1940),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九江修水)人。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合称“维新四公子”。光绪15年己丑(1889)进士,官吏部主事,期间曾参加强学会。光绪21年(1895),弃吏部主事官职,往湖南协助其父推行新政,办时务学堂、武备学堂、算学馆、《湘报》、南学会,罗致了包括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在内的维新志士,湖南风气为之一变,成为全国维新运动的中心之一。戊戌(1898)政变后,以“招引奸邪”之罪革职,移居于江西南昌西山峥庐。后出任三江师范学堂总教习。清亡后以遗老自居,1937年卢沟桥事变,绝食五日而死。其诗宗尚黄庭坚,风格清奇拗涩,是近代同光体赣派的领袖,梁启超称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浓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伦比”。有《散原精舍诗》、《散原精舍诗续集》、《散原精舍诗别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