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堤清明即事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形式:

诗词简介

这首诗对大好春光和游春乐境并未作具体渲染,衹是用「梨花」、「笙歌」等稍作点染,此诗的构思之绝,就体现在作者不由正面入手,而是藉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从侧面措意,促人去展开联想。游子寻春,不但「半出城」,而且「朝而往,暮而归」,痛玩了整整一天,足见西湖胜景令人目不暇接,节日气氛使人流连忘返,春光对人的吸引。再看「流莺」,当人们「笙歌鼎沸,鼓吹喧天」之时,它的世界被人类「强占」。现在,「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被压抑了一天的黄莺,又受了游人情绪的感染,当它重成了绿林的主人,怎能不欣喜若狂?不难想象,黄莺匿迹,是因人喧场面的热烈;而它的再现,正说明宜人秀色的魅力。这樣,诗人叙节日情景,状清明景色,不是直接绘描,而是就有情之人和无情之莺的快乐,由侧面实现自己的创作目的。

前两句写西湖春景和游春的热闹场面。后两句说日暮人散以后,景色更加幽美,那些爱赶热闹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赏,衹好让给飞回来的黄莺享受去了。运用侧面描写, 反映了清明时节郊游踏青的乐趣:「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江南三月正是「梨花万朵白如雪」的季节,青年人结伴出城,踏青寻春,笙笛呜咽,歌声袅袅,微风拂面,杨柳依依,真是「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写出了西湖风景的优美宜人。

注释

苏堤:元佑间苏东坡守杭州时建於西湖。

清明:古人极重清明节,有「朝朝清明,夜夜元宵」之说。该诗意境与周草窗《曲游春》词「沸十里、乱絃丛笛。看画船,尽入西泠,闲却半湖春色」相似。

即事:歌咏眼前景物。

梨花风:古代认为从小寒至穀雨有二十四番应花期而来的风。梨花风为第十七番花信风。梨花风後不久即是清明。

笙歌:乐声、歌声。

属:归於。

收录诗词(208)

吴惟信(宋)

吴惟信简介

宋湖州人,字仲孚。宋末寓居吴中嘉定白鹤村,以诗鸣于时。有《菊潭诗集》。

相关古诗词

山居春兴

宋代-吴惟信

林雪消寒滴,春风入草庐。

好山分客看,闲地课童锄。

竹瘦偏宜鹤,泉清直见鱼。

迩来因苦咏,零乱一床书。

形式:

上曾赞府三首

宋代-吴惟信

自肯名为懒,何曾与众同。

闲情长向道,妙语半谈空。

平日身多病,今年药有功。

门前栽五柳,春亦在其中。

形式:

上曾赞府三首

宋代-吴惟信

只向廛中隐,幽居地更偏。

竹风吹夜月,梅雪堕寒烟。

心定欺云石,神清照野泉。

一峰擎坏塔,终日在吟边。

形式:

上曾赞府三首

宋代-吴惟信

四岁传家子,心明语未真。

也知初受命,似觉便成人。

举动须呼仆,端身学拜亲。

若教楼上去,定道摘星辰。

形式:

怀僧兄古庵

宋代-吴惟信

竟日看荆树,深情惨弗舒。

已经三载别,祇得一封书。

故国长同梦,穷途久异居。

遥思禅定处,松月满庭除。

形式:

赠广淳破衣其一

宋代-吴惟信

禅教不能收,辞山谒贵流。

雨花闲定石,烟柳暗诗楼。

借得房逃暑,沽来酒制愁。

狂豪疑贾阆,长发未梳头。

形式:

赠洪汤夫道士

宋代-吴惟信

住遍长安店,何曾说到穷。

孤吟多夜雨,一醉自春风。

魂梦云山远,狂豪天地空。

仙家抛业久,何日返辽东。

形式:

赠毛时可

宋代-吴惟信

久向长安住,多于陋巷中。

固穷全事节,传道与童蒙。

自喜精诗律,家曾立战功。

所言皆合理,心共古人同。

形式:

赠范仲约

宋代-吴惟信

本是烟萝客,如何却混尘。

中年百事懒,上国一家贫。

屋老铺黄叶,楼空映水蘋。

诗成多自和,赏识恐无人。

形式:

赠俞进可

宋代-吴惟信

已得诗名久,君犹闭户吟。

百篇皆有意,一事不关心。

故国谁相问,高流自远寻。

江梅花落去,休更立墙阴。

形式: